“知行統一,博厚悠遠”,這條哈爾濱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哈理工)的校訓,它立放在主校區校門的兩側,鑲嵌在南區一號樓正上方,還被譜成押韻的曲調,寫進校歌悠揚的旋律里。它是一面旗幟,引領著哈理工前進的方向;它也是一種精神,代表著理工人的品格。哈理工就是這樣一個腳踏實地并且富有時代精神的大學,為年輕的心提供了一個追逐夢想的舞臺。
哈理工是黑龍江規模最大的省屬理工科大學,2012年即將迎來它62歲的生日。在這六十幾年里,哈理工為我國制造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人才。老校長王大珩是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是中國光學和光學精密機械研發奠基人以及“863計劃”的發起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獲得者,也是工程學院的創始人。哈理工繼承了王大珩校長嚴謹治學、精益求精的品質,在幾代理工人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電氣、自動化、測控、通信、材料等專業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在材料科學、電氣電子、機械制造、儀表、自動化及自動控制以及化學工藝等方面都有大量科研成果得以轉化。如在大型機械方面,空冷汽輪發電機電磁場、溫度場和流場的研究,為我國企業研制更大容量空冷汽輪發電機奠定了理論基礎,保證了國內制造的質量和各項技術性能達到國外同等產品的水品,從而替代了進口,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還有“車銑兩用圓刀片”是自主發明的專利產品,通過獨特的刀面設計,不但有效地加強了切削控制,還具有減震作用,從而提高加工的表面質量。刀片的零度后角及15度前角,使刀片可車銑兩用,在世界領域都是獨特的創造。這類科研成果在哈理工如今不斷涌現,在國內同類大學中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如果說一個大學的科研與教學的成果代表了它的生命力,那么我想它的校園文化和學生活動就代表了它的精氣神。2009年,哈理工校園樂隊的一首《我相信》掀起了全社會以及全國大學生青春勵志的熱潮。它的MV網絡總播放量達到2000多萬次,打破中國互聯網音樂類歷史播放記錄,“我相信”團隊的成員更成為哈理工的校園偶像。2011年6月的畢業季,“我相信”組合舉辦了一場“我的光芒”告別演唱會,演出的最后,一千多人合唱的《我相信》感染了很多人,它作為展現哈理工的自由精神和校園溫情的經典畫面,在每一個理工人的心中留下永恒的記憶。
哈理工精彩的校園文化絕對少不了各項社團活動。我加入的“大學生講壇”每年都會邀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學者、知名企業家、作家、社會名流來做主題演講和訪問,中國工程院院士雷清泉、納爾科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主席葉鶯、著名作家梁曉聲、黑龍江電視臺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獲得者周巍等各界知名人士都曾在大學生講壇與哈理工學子進行交流,使理工學子不但能夠近距離的感受成功人士的風采和精神,還能從他們的故事里得到啟發和感悟。在我大學生活的兩年多來,除了學習以外,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為“講壇”的活動做準備上。我和一群有夢想的朋友見證了“講壇”作為學生組織的一步步成長和壯大,永遠忘不了的是我們一起為之努力奮斗的日子,那些日子將會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在今后的人生中感動的回憶,因為,我們第一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團結一心;因為,我們第一次為了完成某項任務徹夜難眠;因為,我們第一次感受到艱難而迎難而上;因為,我們從中品味出了大學生活的真正含義。我們把它作為大學時代的“事業”,從中懂得了責任,學會了堅強,結識了朋友,認識了生活。它成為我們的大學生時代里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們大學時光里最值得回味的經歷。
每一所大學都有它獨特的魅力所在,哈理工就如我們每個人的故事一樣,用親身行動踐行著“知”與“行”的統一,它讓我們用年輕把對未來的憧憬加工成現實的行動,把青春的熱忱轉化為奮斗的激情。這就是一個真實的哈理工,讓每一個有夢的青春都擁有別樣的絢爛——因為年輕,所以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