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大學是好大學?”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
站在社會角度,當前的“985”高校、“211”院校,無疑就是好大學,這些大學獲得的科研投入多,學校的層次和級別也高,且放在各地的第一批招生。
站在一些排行榜機構角度,排在排行榜前列的高校,就是好大學。近年來,大學排行榜的生意很紅火,迎合的就是社會對“好大學”評價的需要。有一些學生,就是根據排行榜來選大學和專業的。
可是,在國內,社會角度的“好大學”,具有很強的計劃性和行政性,而從世界一流大學的成長經歷看,沒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學,是通過“計劃”誕生的,在計劃模式之下,有很多大學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了辦學政績上,而非育人成果上,令人惋惜。
排行榜上的“好大學”,暫不論其選擇指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其本質看,這只能代表一方面的社會評價——某個機構按照自己對“好大學”的理解,設置指標,根據學校的辦學數據,進行排名。所以,我們所見的是,各種大學排行榜的結果千差萬別,這令不少考生感到困惑。
如果按上述兩種看似權威的方式來選“好大學”,考生們將一直擺脫不了困惑。真正的好大學,是適合自己個性、興趣,與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相結合的大學。
這就要求每個考生分析自己的個性、興趣,找到自己對哪類大學、哪個專業感興趣。而經過12年的灌輸教育,很多同學已經不能明確說出自己的興趣,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提出的問題往往是“我這個分數能進哪個好學校”?
選擇適合自己的高校,還要求每個考生審視自身的名校情結,不要對所謂的名校進行盲目的追逐。與之相比,不如對自己的大學學業和未來職業發展進行全面的規劃來得更重要。我國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讀書讀到高中畢業就結束了,進入大學,就是“混”,在此基調之上,學生們選擇大學,當然只關注學歷和學校層次,意圖是混一張頗有面子的“文憑”。
但拿到這樣的文憑,又能如何呢?在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超過3100萬,毛入學率達到近27%的當下,教育質量沒有保障的大學文憑,關鍵時刻基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在能力社會中,人們關注的將是一個人的能力和素質,而不是他有怎樣的文憑。
懂得這一點,就不難明白應該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好大學,并以積極的態度來規劃學業和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