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計劃發行公司債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兩類:一類資金比較緊張,亟需解決資金需求——因為目前公司債券融資成本,等于或者略低于銀行貸款成本,這種融資方式可以節約財務費用;還有一類是以中長期的公司債券融資,改善公司財務結構。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債券市場盡管春風頻吹,但還需要切實給企業發債適度放開門檻、簡化手續、增進活力。因為,現在能夠發債的主體仍然是非常之少,要么是上市公司,要么是背景雄厚的國有企業,它們應該算得上是中國企業里最好的部分了,在全部企業中估計1%都不到。而其他企業只能通過集合債籌資,并且這么多年過去也就那么幾單,僅僅覆蓋到幾十家企業。除非是財務狀況極度惡化、需要破產重組或者其他一些方式重組的企業——這類企業可能資金較緊,實際上只要是有造血功能的,都應當能夠獲得發債的機會。
當然,很多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并不愿意發債,除非資金非常緊缺,畢竟發行債券是一個硬成本,需要還本付息,有條件的肯定優先選擇增發股票。而且從成本上講,股權融資雖然確實很高,例如創業板的融資費用率達到7%,但一次性也就“搞定”了。
也有人對企業發債抱有疑慮,認為在中國現有的信用環境下,一旦債券市場口子開得太厲害,發債人會有賴賬的可能,形成一堆垃圾債券。即便不是這樣,相比銀行貸款、股權融資都要指明用途,監管部門沒有對公司債募集資金的投向有一個硬性的規定,換句話說,上市公司一般只要說明是償還銀行借款和補充流動資金就可以過關。
從財務學角度來講,股權融資成本肯定是高于債務成本。不僅是跟股票比,即使是跟銀行貸款比,債券都有其優勢。原因是,債券融資有“稅盾”的作用,正因如此美國的債券市場發展更興旺。對比較理性的企業而言,如果進行較好的財務規劃,比股權融資成本更低。從公司治理上講,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一旦發債,就必須向社會申報材料,也就成了公眾公司,對大股東有所制衡,對小股東利益保護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根據目前債券市場發展的情況,企業發債后賴賬的可能性并不高,倒是到期的時候新債還舊債的方式采用的比較多。
所以,保證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一是要充分、真實地信息披露,以引導定價機制建立起來,低風險的債券低價格,高風險的債券需要有保障市場化利益的補償機制。二要建立機構投資者的合格準入機制,限定特定的機構投資者,使之能在充分的風險補償下愿意承擔這個風險。此外,為了推動股市、債市均衡發展,有關部門對上市公司的股市圈錢沖動要加強監管,讓包括強制分紅在內的監管規制真正成為硬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