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靖昊
作者系著名財稅專家,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客座導師,京華智庫研究員
三聚氰胺是一種對人體泌尿系統(tǒng)有巨大損害的化工原料,它表面上看起來與奶粉差不多,加入奶粉中很難分辨,由于奶粉主要是小孩子喝,因此,害了無數無辜兒童。不過,筆者今天不是要聲討三聚氰胺,它已經被全國人民憤怒地聲討過了。筆者提起它,是要將企業(yè)中的利潤比作“三聚氰胺”。
牛奶造假的根本原因是檢測蛋白質含量的方法出了問題,它可以通過加入三聚氰胺來達到目的。實際上,對企業(yè)而言也是一樣,由于檢驗企業(yè)賺錢能力的指標出現問題,因此,可以通過加入利潤來達到目的,原因是“利潤”可以制造出來。正如“三聚氰胺”反映不了蛋白質含量一樣,“利潤”也反映不了企業(yè)的真實的賺錢能力。比如近10年來(剔除去年上市的IPO企業(yè)),有173家上市公司未曾有過一毛錢的現金分紅,其中有不少鐵公雞賬面上的利潤很可觀,但確實沒有錢分紅,這些鐵公雞不是不想分,真正的原因是實在拿不出現鈔給大家。道理很簡單,利潤是做出來的,現鈔可不能用假幣的。
下面是上市公司調整利潤的一些主要方法:
利用“交付了實物,還沒收到錢就可確認收入”的原則調整利潤。比如A公司設個B公司做托,只要作“借:應收賬款-B公司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分錄,利潤就如小河流水,要多少有多少。
通過背靠背交易虛增收入和利潤。比如A公司在向B公司出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的同時,又按與售價十分接近的價格向B公司購入資產,里應外合,相互抬高收入。實際上,兩家公司只是互換了一張支票而已。
通過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調增利潤。比如某公司9月29日公告2011年凈利潤通過調整折舊年限增加3.88億。其原因就是現在業(yè)績不好,只好延長折舊年限,少計提折舊,多出些利潤,以便粉飾難看的報表。
通過借款費用資本化調整利潤。比如有一家上市公司,生產線都已經生產出合格產品了,但為了當年不虧損,將幾千萬的利息費用計入到在建工程中,而沒有計入到“財務費用”中去。
通過債務重組操縱利潤。比如有一家上市公司已經連續(xù)兩年虧損,但由于該公司欠銀行1.5個億,該公司以3000萬的一棟樓與銀行進行債務重組,一舉扭虧為盈,當年盈利近9000萬元,該公司于第三年將該大樓以近1.3億的價格購回,銀行和上市公司皆大歡喜。
通過政府補貼扭虧為盈。比如2010年,有67家瀕臨退市的ST公司獲政府補貼近22億元,平均每家3200萬元,補貼的名目五花八門,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當成ST的“救命錢”。
計量模式的轉換也可以拯救財報。比如某上市公司將投資性房地產后續(xù)計量由成本計量模式變更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無需再計提折舊和攤銷,公允價值變動高達8000多萬元,一舉消化了歷史形成的巨額未分配利潤負數,降低了資產負債率近13個百分點,從而為進一步融資運作或保持目前的貸款水平打下了基礎。
綜上所述,按照現行的“利潤”指標作為判斷企業(yè)盈利的標準,可能會走入誤區(qū)。雖然近百年來推行的應計制會計,我們一直將“利潤”視為一個寶,但筆者認為,利潤是一個“偽”指標。可以說,100個會計師獨立編制同一家企業(yè)的利潤表,可能會得到101個結果,多出來的一個就是審計師調整出來的,這也是目前上市公司利潤操縱泛濫的根本原因。
因此,以利潤來說明企業(yè)賺錢能力,其危害性非常大,盈利質量一直是困擾經濟秩序正常運行的頑疾。好比奶粉質量一直是年輕父母擔心的主要問題一樣。正是這些以“利潤”為核心的監(jiān)管指標和方法,企業(yè)就有強烈的動機制造利潤去欺騙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利益相關者,最終,財報造假就成為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了。
不過,非常遺憾的是,目前凈利潤信息在經濟生活中被廣泛使用:政府的監(jiān)管政策,如公司上市和再融資對盈利性和成長性的要求,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以是否盈利為標準;稅收、管理層激勵薪酬合約,經常運用盈利指標進行監(jiān)管和考核;貸款契約,如經常運用凈資產利潤率等指標;股票定價,如我國廣泛運用市盈率法。
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力去突破應計制會計的缺欠,但至少可以修正一些考核指標。筆者的意見是以凈現金溢余作為考核指標,凈現金溢余的等式為:凈現金溢余=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財務費用-(應付利息年末余額-應付利息年初余額)]。它可以真實反映上市公司賺到手的真金白銀,而不是經過人為粉飾后的賬目虛擬財富。
利用“凈現金溢余”指標作為上市公司賺錢能力的判斷指標,可以讓那些通過財務造假而表面上看起來盈利的“假肉雞”暴露其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