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官員在公開場合表態,“民間借貸是正規金融,具有合法性”。從原來隱藏在“地下”或“鄉間小路”走出“地面”或“陽光大道”的民間金融,會對傳統商業銀行造成什么影響?商業銀行應當如何求變,接招挑戰?
起起落落的民間金融
20世紀90年代中期,農村基金會在我國廣大農村曾經一度紅火、廣泛興起。然而因為缺乏法制監管、管理經營不善,這些基金會后來都資不抵債,被責令關閉、銷聲匿跡,留下很大的資金窟窿無力自己填補,最后只能由國家墊資埋單。
2009年以前,國內正規金融機構借助“保增長”的號令大力擴張金融多元化發展,在信貸領域實行了“大躍進”式的成倍增長。其時,民間金融雖然并不寂寞,但正規金融數大量多,且借貸成本(利率)偏低,使得民間金融(借貸)生意暗淡,門庭冷落。但自2010年起,正規金融的借貸總額受到一定限制,部分行業(如房地產)、企業(小微企業)、區域(政府融資平臺)、產品(搭橋貸款、信托理財等)的信貸政策發生重大調整,民間金融(借貸)于是借力發飆,乘勢而上,有的還以官方認可的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信托公司等名義走上臺前市面,成為正規金融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本輪興起的民間金融是與正規金融的強健發展而伴生的,并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個體走向集體,從地下走到地上,從小規模走向大規模,從獨立經營走向聯合經營……民間金融正從以前的小打小鬧變為與正規金融競相奪食,或對正規金融無暇顧及或看不上眼的金融領域大舉進發,成為規模越搞越大、勢頭越來越旺、局面越來越難以控制的“影子銀行”。
轉變觀念“放水養魚”
正規金融機構不應懼怕、排斥與民間金融的公平競爭。事實上,在當前備受矚目的小微企業信貸市場上,如果正規金融機構轉變觀念,自我加快結構轉型,在很多方面都會高出民間金融機構一頭。如果正規金融機構能對小微企業多一些“放水養魚“,不用過于苛刻高企的門檻擋住后者,是不會輸給民間金融的。
筆者在江浙地區調研時,詢問部分銀行分行、支行負責人對民間金融的興盛怎么看,回答幾乎是清一色的不擔心。有的負責人說,銀行自己有很多客戶、很多業務,根本忙不過來,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自己做不完、做不了,為什么不能讓其他金融機構甚至民間金融去滿足呢?“我們能吃肉喝粥,也應該讓人家吃菜喝湯吧?!?/p>
民間金融對銀行經營究竟有哪些影響?基層銀行負責人的反饋是,好的影響是,雖然不是提倡放“高利貸”,但銀行能在央行基準利率基礎上提高一定比例(如30%)對客戶放貸,能依法按照市場價格議價。同時對客戶也有益無害,畢竟銀行服務規范、保障性高、網絡健全,而且貸款重新定價也比民間金融用基準利率的4倍放貸更實惠一些。當然負面影響也有,一是對客戶的競爭會擴大對手面;二是民間金融信息不透明,有些小企業主要以個人名義向民間金融借貸,相關信息不進入央行的信貸監測系統,當這類小企業再向銀行申請借貸時,銀行就愛莫能助或退避三舍了。
可見,對民間金融這股力量要合理善用,疏導結合,包容規范,促其最大限度地發揮正面功效,減小乃至杜絕負面毒素。對正規金融辦不了、不愿辦或辦不到位、成本高昂的某些金融業務,就應該對民間金融大開綠燈,但必須有政府統一的監管機構依法監管。
深化改革去官僚化
隨著民間金融的興起和走上前臺并取得合法地位,對傳統商業銀行無疑是個重大挑戰?,F在的商業銀行國企色彩比較濃厚,官辦作風雖在上市后有一些改變,但受壟斷保護的行政地位和暴利傾向還是廣受詬病,時至今日還殘留著官僚化和人員任免行政化等問題。同時,現在許多商業銀行都在強調轉型,轉變業務增長模式,但同質化傾向嚴重。其實,民間金融興起的挑戰可以看作一種契機,這將倒逼傳統商業銀行深化改革加快轉型。
抓大不嫌小。傳統商業銀行除了抓好對大企業、大城市、大行業、大市場、大客戶的服務外,也不能嫌棄、放棄對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和信貸支持。雖說不是大小通吃,但一定要做到大中小各占一定比例,尤其是當前要在過去偏弱的小企業支持上真正有所突破性提高。
進城也下鄉。不一定所有的商業銀行都既進城又下鄉,但至少幾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可以走這條道路,因為他們的金融服務網絡比較健全,市場地位信譽口碑、產品質量等也是中小銀行、民間金融機構等無法比擬的,即使頭幾年不能賺大錢,但長期看能成為效益增長點,不會增添過重負擔。
“為官”也為民。銀行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提供風險可控、本息無憂、有益民生、長期受惠的信貸支持很有必要;但對單純的財政公益性項目、無現金流保證的項目,商業銀行不能代替財政或政策性銀行搞“貸款變撥款”。為民服務更是商業銀行不可偏離的大方向。幾大商業銀行平均每家的個人客戶都有3億多,每個客戶每年增加100元的收入,每家銀行就能增加300億元的營收!
貧富都要幫。傳統商業銀行不能只顧賺錢而嫌貧愛富,忽視私人銀行客戶、貴賓理財客戶以外的大眾客戶、普通客戶、一般平民客戶等,事實上沒有后者就沒有前者。何況商業銀行對全民服務也是不可或缺的社會責任。
長短相結合?,F在有的銀行已明確提出要克服過去“貸大貸長貸集中”的偏向,這是非常明智的。雖然信貸資金可以錯配,可以集腋成裘,短存長貸,但長中短之間的比例一定要適度。巴塞爾Ⅲ新規增加了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融資比例這兩個監控銀行流動性風險的指標,傳統商行特別是大型銀行一定要嚴格遵守,確保在流動性上“大而不倒”。
就土也出洋。傳統商業銀行是在中國本土上出生和發展的,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本土去追求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國際銀行。同時,中國金融機構也要不失時機地“走出去”,此間要克服水土不服、文化不適、效益不彰、風險不斷的被動局面。
費率要合理。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傳統商行要主動適應利率市場化的挑戰,既不能視其為洪水猛獸,也不能在利率市場化面前無所作為,被動挨打。而對服務性收費,一定要依法合規,既要逐步提高中間業務收入的比重,也要從中國國情出發,不宜人為降低或壓縮信貸利差收入在營收中的客觀比重。對某些結構性改革措施,一定要順勢而為,全面規劃,而不能倉促出手,欲速不達。
百年老店強。傳統商業銀行既要加強業務創新、制度創新,總體上又不能脫離服務實體經濟的正軌,不能“離經叛道”地參與制造、維系虛擬經濟的泡沫,寧可把資產規模擴張、國際份額加大的速度放緩一點,也要千方百計防范在國際經濟復蘇遲緩、金融市場復雜動蕩、國內民間金融崛起、群雄競爭更加激烈環境下的系統性、突發性風險,把傳統商業銀行辦成在國際、國內金融市場上長期屹立不倒、持續領先于同業的百年、千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