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有一個鐵哥們,現在任一家大公司的高級經理。今年我有一個外甥女大學畢業,希望他照顧一下,介紹進他們公司就職。我心里想,至少會給一次面試的機會吧。
沒想到他居然一口回絕,理由很簡單:一是公司今年不太景氣,新員工的招聘名額很少;二是專業不對口。還說幫不上忙很抱歉,找個時間請我吃飯什么的。
我當時十分生氣,心想咱倆也算是幾十年相處的好兄弟,怎么翻臉不認人了呢·后來仔細想想,覺得我那位哥們沒有錯,是我在中國工作時間太長了的原因。
說實話,我們上海公司里,包括我的部門,不少人都是公司領導或員工的親戚朋友介紹進來的。雖然“開后門”的現象全世界都會有,但絕對不會像中國這樣遍地都是“人情”。我也曾聽說過,電視臺不少節目主持人、國企的一些好崗位都是通過“關系”進去之類的小道消息。
“面子”、“人情”是中國人獨特的基因,但時間長久、日積月累、盤根錯節之后,可能會成為影響整個國家發展的絆腳石。道理很簡單,一些優秀人才因此失去了上升通道,甚至找不到工作。中國改革開放30年,除了像國家航天工程等產業上的尖端人才創造了奇跡以外,其他很多產業還是比不上發達國家,甚至還超不過一些發展中國家。中國七零八零后的優秀人才能把航天事業搞得這么好,為什么其他產業就搞不好·
我問過很多國企的領導,他們毫不猶豫地告訴我“這是體制的問題”。但全部歸之于“體制”顯得過分簡單。我在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在于中國人的“面子”與“人情”太盛,導致一些真正的優秀人才被拒之門外,有的進了公司也不被重視,留不住就走人。聽說一些國企還不能隨便開除員工,除了勞動法有約束外,很多原因是搞不清此員工有何“背景”,人事部門不敢輕舉妄動,這樣怎能推動企業的發展呢·
其實更可怕的是,不少家長“運作”人脈的時候,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導致學習上不努力—— 學業不佳卻又能找到比優秀學生好的工作,誰還需要用功讀書呢·學校教育也將失去信心和使命感。
在日本,大公司每年都會招聘應屆大學生,首先由高校推薦優秀學生,然后由人事部統一核查面試,再由公司部門經理復試,最終公司高層再終試確認。因為沒有戶籍歧視等問題,程序上看上去很復雜但非常公正透明。被錄取后,公司會統一對新員工進行培訓,數月后經過個人專長與能力測試由人事部按專長分配到各部門。
一個國家要發展,要創新,人才最重要。
如果能夠在培養人才上不惜一切代價和杜絕遍地“開后門”的現象,一定可以出現更多世界知名的旗艦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