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傾向于認為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總是好的,而對于現代工業則有抵觸的心理。其實,按照科學指導進行的現代工業生產,完全可以吸收傳統工藝中合理的部分,改變不必要或者不合理的部分”
EC是什么?
隨著最新一則關于紹興黃酒中含有可能致癌物的新聞出爐,EC一詞開始普及。香港消費者委員會近日對酒精飲品測試發現,16款黃酒飲品中含有氨基甲酸乙酯(EC),其中“古越龍山正宗紹興陳年花雕(五年)”、“塔牌八年陳紹興加飯酒”、“古越龍山三年陳釀紹興加飯酒”等三款酒中的EC含量超過0.2毫克/升。
氨基甲酸乙酯的新聞甚囂塵上,一時間黃酒也仿佛被貼上了“生人勿近”的標簽。
從醬油到酸菜,從咸魚到黃酒,傳統食品染上“食品安全的流行病”,折射出傳統食品釀造古法與現代食品安全之間的矛盾。“吃貨們”也不斷地陷于兩難:吃還是不吃?
黃酒的“小冤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評估,EC是可能令人類致癌的物質,屬于2A類。該研究所把致癌物共分為5個等級,EC位于第二高致癌物類等級。有關EC的詳細描述是: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高的物質或混合物,在動物試驗中發現充分的致癌性證據。對人體雖有理論上的致癌性,而實驗性的證據有限。如丙烯酰胺、無機鉛化合物、氯霉素等。
而1類致癌物質的詳細描述則是:對人體有明確致癌性的物質或混合物,如黃曲霉素、砒霜、石棉、六價鉻、二嗯英、甲醛、酒精飲料、煙草、檳榔等。僅從這個級別分類看,我們對EC擔優是否“避重就輕”了,在部分黃酒中存在的EC不過是2A類致癌物,而我們飲用的黃酒本身卻已然屬于1類致癌物質了。
針對黃酒中含有致癌物的問題,國家黃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日前對酒類中EC含量作了說明:EC為自然發酵產生的一種衍生物,并不僅僅存在于酒類中,在其他發酵食品如腐乳、面包、醬油之中也存在。中心同時也表示,酒類中的EC含量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圍,并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
美國食品工程博士王澤斌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黃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是酒的生產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它—直就存在,只是現在才被檢測到并引起關注。”
王澤斌介紹,有幾種食品檢測不到EC,分別是饅頭、臭豆腐、乳品基發酵飲品、咸魚和壽眉茶。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副教授梁嘉聲認為,以黃酒中EC的含量,即使喝到酒精中毒,EC都未必達到對健康造成傷害的程度。
醬油遇上的麻煩
醬油也遇到了麻煩。
2011年5月,誕生于1880年的“錢萬隆”官醬園遇到了麻煩。
“錢萬隆”是釀造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毗鄰彩印廠,并且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竹器、木器,該醬園被認為存在食品安全隱患,從2011年5月起暫停生產。
美國密西根大學植物細胞生物學博士顧方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論語》中孔子提到的醬便是醬油的老祖宗。”
在古代中國,人們以肉類、魚蝦、谷物等食物為主要原料,經過一系列處理后形成的糊狀調味品稱為醬。據說在古代用魚肉制成的醬比較珍貴,只有皇帝和貴族才吃得起。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古代人民很快學會用大豆醬來作為替代品,如今吃的醬油,就是當初大豆醬的衍生物。
醬油誕生至今的近3000年來,釀造的方法基本沒有太大變動。釀造醬油的原料非常簡單,除了大豆,現代的制法還會加入小麥來增加風味。
制造醬油的“巧婦”叫做米曲霉,除了用做醬油,多才多藝的它還可以用來釀造味噌、黃酒和清酒。在日本,它還被認定為日本的“國菌”。
作為釀造醬油的主要原料,大豆需要在水里提前浸泡一段時間,然后高溫蒸好備用。小麥也需要經過高溫烘培,磨成粉末狀。當兩者混合以后,米曲霉會與它們親密接觸,幾天后,再一起被移至最終的釀制場所發酵。
由于這個釀制過程將持續幾個月,所以米曲霉需要有大量的水供其“飲用”。另外還要在水中溶入食鹽來控制整個過程中微生物的生長。最后瓶裝醬油的上市還要通過二次發酵、過濾原汁、調色調味以及高溫滅菌的環節。
當人們了解醬油釀造的原理后,就開始嘗試使用新的技術來制造醬油:既然米曲霉可以分解大豆蛋白,為什么不用化學的方法直接分解呢?于是,酸水解法應運而生,植物蛋白在酸的作用下分解為氨基酸,而這個過程可以縮短到只有3天,這樣生產出的“配制醬油”在色香味上都與釀造醬油非常類似。
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頭發絲醬油”事件,可能就運用了類似的原理。頭發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經過強酸水解后會分解成一些氨基酸,經過黑心廠家的再加工,這些碎發就被做成了“醬油”流通到市場上。從新聞曝光的內容看來,這種醬油在原料和生產過程中都無法保證清潔,存有很大的健康隱患。
即便不用頭發絲做原料,通過水解法制作的配制醬油也仍然存在著一些安全上的爭議。在國內,國家標準GBI8186-2000中規定,凡是含有酸水解蛋白液的醬油都必須進行標注。
咸魚和酸菜的誘惑
王澤斌介紹,食用加工肉類(包括臘肉、熏肉、火腿腸、香腸、咸魚等)都會增加患癌癥風險,而且這些肉類的鹽用量—般都很高,是另一種健康風險。
但是,所謂“增加患癌癥風險”并非指誰吃了或者長期吃這些東西就得癌癥,而是說得癌癥的可能性增加。癌癥的發生是基因和飲食、環境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食物只是增加風險的眾多因素之一。
寧波人楊琪告訴本刊記者:“寧波的傳統食品以臭著名,其中的咸魚,更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從小奶奶就經常用咸魚下飯,我也跟著吃習慣了。”
吃成魚的習慣,帶來了健康上的潛在威脅。
鼻咽癌是一種發病率很低的癌癥。在歐美國家的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一左右。但是,它卻分外偏愛華南地區的人們。數據顯示,華南地區男性中鼻咽癌的發病率在十萬分之十到二十之間,女性中也有十萬分之五到十。在廣東的某些地區甚至高達十萬分之五十。
一些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華南地區的人移民到了美國、加拿大等地之后,還保持著鼻咽癌的高發病率;但是他們的后代,發生率就開始下降了。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這些移民后代逐漸放棄了祖輩的生活方式所致。
1986年發表了一項針對香港青年的調查。那項研究找到了250名鼻咽癌患者作為“病例”,讓他們各自提供一名年齡相近、性別相同的親戚或者朋友,這樣得到了250名沒有鼻咽癌的“對照”。
通過問答的方式,讓他們提供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信息,并且通過他們的母親了解他們兒童時代的飲食構成。最后,這項研究獲得了127組“病例-對照”數據。通過分析這些數據,發現導致鼻咽癌的最顯著因素是兒童時代食用咸魚。
當然,這并不是說吃了咸魚就一定會得鼻咽癌,而是兒童時代吃咸魚會讓得鼻咽癌的比例大大增加。在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之后,這項研究的作者以為“香港青年中的鼻咽癌患者有90%以上是吃成魚,尤其是兒童時代吃咸魚導致的”。
無獨有偶,酸菜也給中國北方地區人民帶來了地區性的健康威脅。
酸菜中毒是其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過高。低濃度的亞硝酸鹽對人體無害(國家標準允許有一定含量),過高的濃度則會使人出現缺氧癥狀,還會轉變成亞硝酸胺一類的物質,有導致癌的風險。所以,減少或者避免亞硝酸鹽的產生是酸菜生產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蔬菜里含有大量硝酸鹽。在某些細菌作用下,硝酸鹽會還原成亞硝酸鹽,成為酸菜有毒的罪魁禍首。
在東北酸菜的生產過程下,壞菌產生的亞硝酸鹽在七八天的時候濃度達到最高,然后逐漸下降,到二十天之后就變得非常低,基本上對人體無害了。傳統的東北酸菜經常腌上一個多月才吃,可是一些無良小飯店急功近利,用沒有腌透、亞硝酸鹽濃度還很高的酸菜去做菜,便造成食物中毒。
現在工業化生產酸菜的方式是在腌制前進行消毒,殺死所有菌類,再重新投入好菌進行充分發酵,這樣不僅降低了亞硝酸鹽的產生,而且減少了雜菌產生的異味,大大縮短了酸菜發酵的時間,降低了成本。
王澤斌說:“我們傾向于認為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總是好的,而對于現代工業則有抵觸的心理。其實,按照科學指導進行的現代工業生產,完全可以吸收傳統工藝中合理的部分,改變不必要或者不合理的部分。”類似的問題也存在于其他國家地區
古法食品與現代安全標準的矛盾不僅僅在中國存在,每個愛好美食的民族都或多或少地碰到類似的問題。
據悉,印度每年死亡1030萬人,其中78萬人(約7.5%)的死亡與水和衛生條件有關。腹瀉造成的死亡達40萬人,營養不良造成的死亡達21.7萬人。食品安全研究的專家們認為,如果認真執行一些確定的標準和參數,由食品引發的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是可以避免的。不過,這需要從農田到餐桌整個食物供應鏈中的每個環節都要循規守矩。
在印度的傳統文化中,集體用餐時吃飯用的飯盆常常是樹葉做成的。這種盆由幾片很大的整片樹葉相拼疊而成,內外兩層,樹葉和樹葉之間用比火柴棍還小的小枝條“縫”起來,葉盆呈圓形,周圍還有—個翹起來的邊緣,模樣和金屬飯盆一樣。
這種樹葉飯盆有明顯的優點:其取材極容易,造價低;搬運方便,飯后容易處理。但同時,這種傳統在衛生方面還是存在隱患的,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污染的加重,植物本身的“潔凈度”也大不如前了。
去過印度旅游的張燕告訴本刊記者,衛生問題是印度飲食中最嚴重的隱患。在街頭,奶茶小吃比比皆是,但是這些街邊茶檔和果汁檔用的杯子并非一次性用品。客人用過后,就放在旁邊的水桶里洗,下—個客人接著喝,“那個水桶大概一天就用—桶水”。
日本傳統的壽司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深海魚類普遍需要長途運輸才能達到城市中心以饗食客,而刺身和壽司都是生食,未經過高溫消毒殺菌,因此寄生蟲的問題就難以避免。
在王澤斌看來,傳統工藝中的健康隱患都是慢性的,古人無法發現,只有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科學實驗的研究才能得知它們的影響。在搞清了它們增加健康風險的機理之后,可以通過改進工藝來減輕其影響,比如酸菜就是比較成功的例子。
旅行風尚:瓶蓋相機腳架
出門拍照找不到地方放相機?三腳架帶起來太不方便又笨重?你在旅行的時候一定有這樣的體驗吧。沒關系,現在有一款更好攜帶的產品,只需要一瓶水做支架就可以輕松拍攝了。可以左右擺動它調整到你想要的位置,可以定時自拍,也可以為您穩穩地支撐相機拍攝。
酷品風尚:斷掉的椅子
有時候,設計師就是魔術師,用種種視覺、技術的手段讓人相信不可能的事情。最好的例子就是這把椅子,仿佛被人用刀切過一樣,居然只有一只椅子腿連著,其他的都斷掉了。其實這個創意的訣竅就在地毯下面:一個底座固定了那唯一連著的椅子腿,看似危險,其實蠻牢固。
生活風尚:遛狗專用傘
各位主人已經想盡辦法,可是大雨的時候遛狗還真的是一件麻煩事。有了這把傘,這問題應該就會解決了吧。同時它還有一條鏈子可以拴住狗脖子,以防它到處亂竄,非常方便而有創意。
數碼風尚:會說日語的電子狗
電子寵物一向都是日本人特別喜愛研發的項目,但玩具廠商則把我們的萬能iPhone變身成為新型的電子寵物狗。要收養此寵物狗必須先下載相關的應用程序至iPhone手機,以及把LPhone連接上機械狗的身體,然后你就可以擁有一只超過100種表情、會行、會坐、會擺尾甚至會唱歌跳舞的寵物狗狗。
節日風尚:英倫范兒
為慶祝英女王登基60周年和倫敦奧運,來自法國的SAGEMCOM將旗下無線電話加推充滿英倫風格的SIXTY UNIONJACK限量版,并以上世紀60年代家用電話的外形,如傳統式回轉數字圈,加上無線聽筒及“電光回轉”的按鍵燈光設計,將懷舊及玩味結合。電話表面亦印上UNION JACK米字旗圖案,在珍珠焗漆技術處理下顯得特別光亮,從內到外都被英式氛圍籠罩。
設計風尚:圓柱打印機
現在大多數打印機都是方形的外殼,橫躺在桌面上,不僅外形丑陋,而且占用了大量的空間,影響桌面的整潔。這個打印機卻被設計師改造成了圓筒形狀,節約了空間,只需要把紙張微微卷曲,放入其中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