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家住在北京郊外的昌平,這里沒有國際學校,只有中國本地小學。在8歲的兒子邁爾斯到了入學年齡的時候,我們反復思考后,決定請私人家教在家教他。
但每過一兩個月,我就會問自己,讓邁爾斯在家學習而不是上中國的小學,是不是個正確的決定。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有很多原因,比如,我們需要他在一些非中國節日(比如圣誕節)有比較長的假期,這樣可以回國探親或者在中國旅行。我覺得中國的學校可能滿足不了我們的要求。
事實證明,我的感覺不是沒有根據的。
不久前,一個美國朋友攜全家一起來到昌平,暫居一年。他們家有兩個孩子,一個9歲,一個8歲。母親是一位語言學家,因此非常希望兩個孩子可以利用這一年時間在中國上學,學習基礎的中文。于是,在他們抵達昌平后不久,母親就開始著手聯系當地小學。
這位母親是有備而來的,在美國的時候就從網上查到了一長串昌平小學的名字、電子郵件和電話號碼。但很快,她就發現這一長串數字和字母里沒有一個是有效的——不是電話沒人接,就是電子郵件沒人回。我幫她從另一位朋友那里問了一個學校電話,但那個電話仍然沒有人接。
這位母親就想,要不干脆直接去學校吧。于是她徑直去了學校,試著按美國方式預約校園參觀時間。其中一所學校設施非常現代,讓她印象很好,但后來校方告訴她,學校“可能不能接收外國學生”,因為之前從沒接收過外國學生,而且只收進來兩個孩子,不知道如何安排是好。
據這所學校介紹,以前國家規定只有設國際部的學校才能接收外國學生,幾年前這個規定取消了,任何學校都可以接收國際學生——但需要注意的,這里說的是“可以”,不是“必須”。
與此同時,我們開始四處打聽,居住在昌平的美國以外其他國家的家庭是如何處理孩子入學問題的。結果,沒有任何一家是把孩子送到中國學校讀書的。巴基斯坦和蘇丹的孩子每天乘車去使館讀書,即使不堵車,路上單程也要花一小時。而且這個方法也不適用于美國孩子。
最后,這位母親給昌平一家私立寄宿學校打了電話。因為不打算讓孩子在學校住宿和吃飯,她希望可以跟學校談談看。但她還是沒有成功。校方回復說,即使晚上不住,學費、住宿費、餐費一樣都不能少。
現在,這位母親和我一樣,請了一位家教在家教孩子中文口語和閱讀。而孩子們其實非常享受這種學習方式,中文也在迅速提高—— 盡管這并不是一個長期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