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府主導和購買服務的基礎上,引入社會資源和競爭機制,寧波試水“購買”慈善。
有好心就一定能辦好事嗎?答案:不一定。
作為浙江省第一個公益項目交易平臺,寧波的公益服務促進中心已經低調成立并開始運作,替資金找項目,替項目找資金,做兩者的對接樞紐,是這一平臺的使命。
“我們的公益服務促進中心就是要做成公益項目交流平臺,讓慈善公益項目的運作項目化和規范化。”寧波市民政局副局長許義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面對越來越多的民間慈善組織,公益服務促進中心也希望向他們輸出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加強民間慈善公益專業化和制度化建設。
點燃的民間慈善遭遇“老饞貓”丑聞
2005年,是寧波作為“愛心城市”的標志性的一年。
那一年夏天,一個叫做羅南英的白血病患者,慕名到寧波求醫,在得知治病需要60多萬元的天文數字后,她放棄了治療。正在此時,寧波當地媒體正在開展《給孩子的一封信》的征文活動,躺在病床上的羅南英便提筆寫信參加征文,這封長信感動了寧波市民。
在短短6天時間內,寧波2300多市民為羅南英捐款60多萬元,湊足治療費,讓她及時接受治療。這2300名寧波市民也因此獲得了“浙江驕傲—2005年度最具影響力十大人物”,并一舉獲得價值最高的“最具感動獎”。
自此之后,經濟發達的寧波民間的愛心得到廣泛激發,包括東方論壇在內的本地網絡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民間自發的捐助,民間自發的慈善公益處在蓬勃發展期。本刊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為止,寧波當地自發組建的公益組織,不下20個,這些組織很多以車友會或者俱樂部的方式存在,參加者多為城市的白領階層。
“2005年的羅南英事件,大大激發了寧波普通市民參與慈善的熱情,這也是‘順其自然’之后,寧波慈善公益界的一大轉變。”許義平告訴本刊記者。
隨著民間慈善的蓬勃發展,一些借慈善謀利的丑聞也逐漸出現。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老饞貓事件”。
“老饞貓”原名張偉,是寧波網絡愛心名人,從2007年起,開始在寧波做慈善公益活動,2007年,他幫助白血病女孩“婷婷”捐款,在2009年,自費前往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為6歲的白血病患兒“苗苗”尋找親人,當年10月31日,曝光寧波虐童事件。
“老饞貓”的個人形象在2010年2月達到頂峰。他幫助網絡紅人“犀利哥”,并以犀利哥的朋友身份出現在媒體上,向媒體介紹犀利哥的生活窘況和自己與犀利哥的親密關系。同時,中央電視臺十套《講述》欄目的《孩子別哭》中他講述寧波虐童案,一時間,“老饞貓”成為寧波網絡界慈善紅人。
隨著出名,一些網友開始戳穿“老饞貓”的謊言,并認為其有私吞善款的嫌疑,在“老饞貓”走紅的東方論壇上,倒貓派和挺貓派開始互相攻擊,當大家在網絡上隔空交火時,“老饞貓”卻開始玩消失了。
2010年6月4日中央電視臺十二套播出《大家看法》:“善舉背后的秘密”,對“老饞貓”的善舉提出質疑,并證實“老饞貓”虛擬自己的海歸富二代身份,而實際只是一個餐廳的廚師,現以賣特產為生。
“老饞貓”事件在寧波引起巨大的反響,東方論壇的管理人員告訴本刊記者,從“老饞貓事件”后,作為寧波最大的本地論壇,東方論壇對網絡慈善活動的管理全線收緊,網絡公布賬號、直接捐贈的行為被禁止。
寧波愛心聯盟的發起人,“爵士樂”告訴本刊記者,“老饞貓”曾在愛心聯盟做過志愿者,因為種種不端的行為,被愛心聯盟開除出隊伍。
“他在一次義賣活動后,亂拿義賣的物品,我們覺得這個人有問題,就踢掉他了,自從離開QQ群后,他就以自己的名義去做公益活動了,沒有任何監督,也不知道為什么能做得那么大。”爵士樂對“老饞貓”出事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慈善項目招標
“老饞貓事件對寧波的民間慈善公益事業來說是一個教訓,這也說明寧波公益服務組織公信力和誠信度建設需要增強。”許義平說。
在此背景下,公益服務促進中心應運而生。據公益服務促進中心的工作人員陳媚介紹,中心的主要工作是以項目為載體,主要通過項目征集、項目分類、項目發布、項目認購、項目招投標、項目實施、項目評估、項目激勵等環節來匯聚公益服務需求、公益服務資助、公益服務生產等多方的公益服務力量,更好地滿足差異化的公益服務需求。
許義平給本刊記者打比方,很多公益慈善基金好比是水庫,需要服務的對象好比是需要澆灌的稻田,公益服務促進中心的作用就是一根引水管,將水庫的水科學充分地引到稻田里來。
據許義平介紹,整個中心的工作費用全部由財政撥付,力求在社會公益服務領域建立起多元、透明、競爭、專業的資源配置機制,在以往政府主導和購買服務的基礎上,引入社會資源和競爭機制,將推動和實現公共服務效益的最大化。
他以正在實施的“千名大學生助工濟困公益活動”為例。這一項目的起因是許義平與寧波某高校老師的一次談話,在一次高校公益活動中,寧波一位高校老師跟許義平說,現在在寧波的貧困大學生越來越多,因生活貧困,學生都無法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對大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但是單純的慈善捐助,能幫助到的人也不多,而且因為受捐者名單的公布,也會傷及一些貧困學生的自尊心。
這位高校老師建議,能否讓這些學生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由企業提供一些臨時性的崗位,讓學生參與其中,擴大這些學生的接觸面,并能獲得一定的報酬,達到雙贏。
許義平回來后,將這一設想做成項目構想,并請浙江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等機構共同設計項目后,就開始進行這一項目的招標。經過公開的招標后,寧波高新區的一家中介公司成功中標。
按照中標的要求,這家中介機構將分期拿到106000元錢,用這筆錢,建立一個大學生兼職就業網絡,在寧波市范圍內,為大學生找到課余兼職工作崗位,并保證這些學生每年的收入不低于5000元。
“考核數量指標,我們會對中介機構進行量化考核,通過嚴格的程序,也讓大學生和企業對中介的服務進行反饋,達到項目的合理化運作,我們會通過這一機構的項目完成進度和雙方的滿意度,分批支付資金。”許義平告訴本刊記者。
許義平認為,與以往簡單的資金捐助相比,通過項目的運作,將捐助的范圍擴大,10萬元,如果以每個人5000元的標準,只能捐助給20個貧困學生,現在卻能讓1000個大學生受益,此外,也能給受捐者帶來尊嚴,擴大他們的社會接觸面。
去掉個人色彩
除了項目運作慈善項目外,把慈善公益活動標準化也是公益服務促進中心的一大任務。
在許義平眼里,透明化和專業化關系到慈善公益組織的生死存亡,是慈善公益組織建立公信力的關鍵,公益服務促進中心的目的就是幫助一些慈善基金建立配套的制度。
“有好心,不一定能辦成好事,還需要好的制度。”許義平告訴本刊記者。在公益服務促進中心成立之前,包括聯合國計劃開發署的專家在內的一些專家,被邀請到寧波參加研討會,這些專家達成一致的意見,就是要把慈善項目做成標準化,去掉慈善項目的個人色彩。
“寧波不缺乏熱心的市民和捐助者,但是這錢怎么能花到實處,這是一個很大的技術問題。”許義平說。
在寧波,幾個企業家一起合資,或者建立一個慈善基金,到西部建造一所希望小學,幫助貧困山區孩子讀書,這類自發的慈善公益行為并不少見。但是也因此往往發生一些意外,因為這些企業家做慈善都是外行,又想親自去做,因此在選擇校址和做預算方面,并不專業。
更大的問題是,一些企業家自發去做慈善活動后,發現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地方其實已經不需要希望小學了,而是需要一些其他的設施,包括孩子的宿舍和洗熱水澡,你一定要去幫人家建學校,效果會好嗎?”許義平說。
公益服務促進中心的一個任務就是幫助想做好事善事的人,選擇一些合適的項目,用專業的團隊幫助策劃,制定標準,全程跟蹤監督,讓想花錢做好事的人,能把錢花到位。
許義平稱自己是包工頭,他認為,公益服務促進中心是慈善機構的項目免費承建方和運作方,與慈善機構不會發生沖突。“我們不要錢,我們需要的是好的項目,然后我們負責去找一些合適的錢來對接,慈善機構是購買我們項目的大客戶,是我們的服務對象。”許義平說。
據悉,寧波公益服務促進中心基金可以掛靠,一些民間的慈善基金,如果愿意掛靠到中心或者慈善總會名下,都可以納入監管。“只監不管。”許義平解釋說,中心愿意為基金提供一些制度的支持和管理規范化的支持,至于運作方面,基金的管理人完全自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