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擬訂的司法解釋最大的亮點在于規范職務犯罪案件的量刑。針對職務犯罪案件存在適用緩免刑比例偏高的問題,將明確不得使用緩免刑的具體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正在擬訂一份有關瀆職犯罪的司法解釋,以明確此類犯罪的入罪和量刑標準。8月28日,《中國新聞周刊》從有關方面獲悉該消息。
據消息提供人士分析,該司法解釋出臺后,將為懲處官員瀆職提供更具體的法律依據,客觀上也會加大懲處官員瀆職力度,解決瀆職犯罪懲處過輕問題。
近日,先是哈爾濱發生“地面塌陷”“橋梁側翻”事故,隨后延安境內發生特大交通事故,形形色色的事故背后往往有涉嫌失職、瀆職官員的“黑影”。
“瀆職犯罪是‘不揣腰包的’腐敗,如果對瀆職侵權犯罪容忍、忽視,那就是對老百姓犯罪。”最高檢職務犯罪預防廳廳長宋寒松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利益誘惑致監管缺位
宋寒松以食品安全瀆職為例分析認為,瀆職犯罪是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多發的原因之一。相關犯罪查處率和群眾切身感受相比顯著偏低,且滯后性明顯。
2011年5月,最高法發布通知,將依法從重打擊食品安全監管和查處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瀆職人員。
今年7月,最高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依法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通知》強調,偵查監督、公訴部門在辦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時,要注意發現其背后的行政監管、執法部門以及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收受賄賂、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等職務犯罪線索。
據《中國新聞周刊》獲得的一份關于上海市檢察院職務預防處向最高檢職務犯罪預防廳提供的“染色饅頭”案件初步預防調查報告,其中暴露了食品安全監管中的瀆職問題。
2011年3月,上海聯華、華聯、迪亞天天等30多家超市被曝出售“染色饅頭”事件:上海盛祿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生產銷售的小麥饅頭、玉米面饅頭被曝系染色制成,加防腐劑防止發霉;饅頭生產日期標注為進超市的日期,過期回收后重新銷售。
通過對此事件深入調研,上海市檢察院發現質監部門在對食品生產企業首次核發《食品生產許可證》時審查較為嚴格,但之后對企業設備布局和工藝流程的變化、對生產設備和生產環境的變化等疏于監管。
據生產“染色饅頭”的工人交代,在公司生產加工車間剛造好,準備投入生產的時候有質監部門人員檢查過,之后就未見質監部門有人對生產設備、生產環境進行過檢查。
長期缺乏監管,使得盛祿公司生產加工車間衛生情況極差,機器設備和車間從來不消毒,到處灰塵;沒有食品出廠檢驗員,不具備產品出廠檢驗能力。
據盛祿公司法人葉維祿交代,質監部門一般2個月來檢查一次,檢查前會事先電話通知他們。質監工作人員來公司后,就到葉維祿辦公室,由其提供公司生產的4袋標準合格的高莊饅頭交給質監人員。質監人員將高莊饅頭貼條封樣后,由盛祿公司自己派人送到質量檢測部門進行檢測。
該檢察院調研后認為,質檢部門工作人員如此失職、瀆職,如此“走過場”檢查,既不能了解企業實際生產狀況和生產環境,更不會發現企業生產過程中違規使用添加劑等行為,致使盛祿公司大肆生產“染色饅頭”。
盛祿公司生產“染色饅頭”前后持續8個月,質監、工商等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始終未能發現。
最高檢職務預防廳向《中國新聞周刊》提供了一份《關于食品安全監管環節職務犯罪預防工作情況的報告》,詳細分析了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和監管現狀。
該報告認為,監管部門重視證照辦理,輕視日常檢查;重視市場準入,輕視生產經營;重視事故追責,輕視排除隱患;重視自行查處,輕視發動群眾等情況嚴重,往往傾向于通過間斷性的“專項整治”開展治理,不僅難以保證綜合效果持續效果,也造成監管人員精神解怠,疲于應付。
最高檢職務預防廳預防處處長趙武安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食品安全領域瀆職犯罪中,瀆職行為持續時間較長。部分案件中瀆職行為人的瀆職行為長達數年之久;瀆職與貪賄犯罪交織成為常態。瀆職侵權和貪污賄賂犯罪交織是當前職務犯罪發生發展的新態勢,食品安全監管領域也不例外。
“監管部門放棄執法,主要原因在于利益誘惑,收了錢就蓋章。”趙武安說。
將規范量刑
據悉,正在擬訂中的司法解釋最大的亮點在于規范職務犯罪案件的量刑。針對職務犯罪案件存在適用緩免刑比例偏高的問題,其將明確不得使用緩免刑的具體情形。
從2005年開始,全國省以下檢察機關的反瀆職侵權部門,由過去的瀆職侵權檢察處、科、室等統一更名為反瀆職侵權局。次年,最高檢頒布了《關于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加大查處官員不作為、亂作為的力度。
但在“出罪”方面,一直以來,職務犯罪輕刑化飽受爭議。2006年,最高檢機關報《檢察日報》一篇《職務犯罪輕刑化傾向必須引起重視》文章引起業界關注。
該文章引用一組數據顯示:因職務犯罪觸犯刑法的官員,被判處有罪但免予刑事處罰,或雖被判處有期徒刑但適用緩刑的比率,由2001年的51.38%增至2005年的66.48%。而瀆職侵權案件的該比率則增長更快,已由2001年的52.6%增至2005年的82.83%。
另外一組數據則顯示:2003年至2005年,全國共有33519名職務犯罪被告人被宣告緩刑,職務犯罪案件的年均緩刑率為51.5%,明顯高于公安機關偵查案件19.74%的年均緩刑率。
該文章指出,這些統計數字還不包括夠刑事立案標準但因種種原因僅受黨紀政紀處分而沒有進入司法程序的人,不包括涉案金額達到死刑標準但被處以死緩甚至無期徒刑而“留條小命”的人,也不包括在法定刑期內“就低不就高”的人。如果再把后三種情況算進去,對腐敗官員從輕處罰或者說職務犯罪輕刑化的比率還會更高。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在該文發出前后,“職務犯罪案件輕刑化”的調研已秘密展開。經過近三年調研,2009年3月,“兩高”發布《關于辦理職務犯罪案件認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節若干問題的意見》。其中,“職務犯罪案件輕刑適用比例偏高”的現狀得到確認。
2009年5月至2010年1月,最高檢在組織開展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專項檢查活動中發現,2005年至2009年6月,全國被判決有罪的職務犯罪被告人中,判處免刑和緩刑的共占69.7%,而同期檢察機關對職務犯罪案件的抗訴數卻僅占職務犯罪案件已被判決總數的2.68%。
針對這一現狀,2010年11月,最高檢印發《關于加強對職務犯罪案件第一審判決法律監督的若干規定(試行)》,使檢察機關監督職務犯罪案件刑事審判法律監督由“軟”變“硬”。
據知情人透露,“兩高”此次將要出臺的有關瀆職犯罪司法解釋將在定罪和程序上都有規定,但有些條款還存在不同意見,因此尚未定稿。
擬統一標準
今年1月10日,最高法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審判工作的意見》中規定危害生產安全14種情形原則上不得適用緩刑。
其中明確規定,國家工作人員違反規定投資人股生產經營企業,構成危害生產安全犯罪的;貪污賄賂行為與事故發生存在關聯性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與事故存在直接因果關系的三種瀆職行為不適用緩刑。
2011年,最高法刑事審判庭第二庭庭長裴顯鼎曾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坦言,近幾年在審判過程中,確實存在適用緩免刑頻率過高的情況。
裴顯鼎分析認為,有些辦案人員在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對基層法院來說,起訴審判的很多案件數額較小,不到三萬元。法律規定,只要不再危害社會,涉案金額三萬元以下就具備判處緩免刑的條件。另外,司法實踐中的一些辦案人員對法定的從輕處罰的條件理解得不夠準確。比如有些不該認為是“自首立功”的情節也被歸為“自首立功”,適用了緩免刑。
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林喆認為,瀆職官員被從輕、減輕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一些地方的領導干部怕處罰瀆職官員過多,影響自己的政績,因此干涉司法機關辦案;其二,一些地方行政執法機關與當地司法機關都很熟悉,形成了一定的關系網。
宋寒松認為,以前在黨紀、政紀處分后,失職、瀆職官員往往不容易追究刑事責任,導致公職人員的工作失誤和違法犯罪之間界限不是很明確。
上述知情人表示,正在擬訂的瀆職犯罪司法解釋,將為今后懲處官員瀆職犯罪統一標準,為進一步加大對瀆職犯罪的懲處力度提供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