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東省紀委選擇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新區以及韶關始興縣三地,從2013年開始試行“黨員領導干部家庭財產申報并在一定范圍內公示”制度。此前,中國已有多地試點官員財產公示,但相對這些地方的自行探索,由省委部署,在全省范圍內選擇試點,廣東是第一個。
廣東官員財產公示試點計劃包含8個方面共計35項內容,包括干部財產申報公示試點、正職離任審計結果公開試點、完善網絡揭腐機制等多項創新性反腐舉措均被列入其中。這份計劃表明,廣東在制度化反腐創新方面已經先行一步。
在此之前的短短一個月內,廣東省財政廳原副廳長危金峰、英德市原副市長鄭北泉、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呂英明、揭陽市原市委書記陳弘平等一系列高級官員都因涉嫌嚴重違紀問題而先后“落馬”,十八大之后廣東反腐的力度之大、范圍之廣令人關注。
中國目前大量的腐敗案件,是由網絡或民間舉報出來的。但這種舉報都不是制度反腐。雖然反腐應該充分利用技術力量及一切可能條件,然而就腐敗而言,更重要的是預防,而預防就須建章立制,用制度去防止腐敗。而官員財產公示制度,則被國際社會公認為在預防腐敗方面,是比較有效的一項制度規范。日前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聽取專家學者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時,專家們提得最多的,也是這一制度。
中國已到了出臺和推進領導干部家庭財產申報公示的時候。因為盡管中國的反腐機構和相關規定很多,然一方面,這些反腐機構和規定,偏向對具體腐敗案件查處懲罰的多,預防的少;另一方面,腐敗的膨脹亦表明,這套機構和規定,所取得的效果有限。其中,既有對反腐執行不力的原因,但預防的欠缺,可能是更重要因素。既然已有的反腐措施不足以遏制腐敗,接下來就需要把預防這塊短板補上,加強此一方面的制度建設。
不論腐敗的具體形式為何,過程有多復雜,現實中的官員腐敗,少有不是為財產的。既為財,那么在財產上做文章,就能夠有力地抑制官員的腐敗沖動,也節省了反腐前期環節所投入的大量人力和物力,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當然,要在財產反腐上取得實效,還須滿足兩個條件,即向社會公布官員財產,接受公眾監督。所以,官員的財產公示一定要公開透明,而不僅僅是內部申報。
就中國來說,還可把財產公示的意義進一步引申,將其作為推進政改的切入口。理由很簡單,當官員千方百計用不正當手段獲取財產后,他首先面臨著一個對其非法財產的解釋問題,如不能給社會解釋其財產的合法來源,就很可能遭遇腐敗指控。這乃是財產公示這一制度作為反腐手段的厲害之處。假如官員自我感覺因公示而導致腐敗被查處的概率大增,客觀上就會大大減少腐敗動機,而把腐敗扼殺在萌芽之前,會帶動政治的清明,這實際就是政治改革的目標。
中國這些年來政改推進力度不大,原因很多,切入口難尋是其中之一。而官員財產公示首先是為反腐服務的,腐敗又是當下對執政黨威脅最大的問題,用官員財產公示這個反腐利器來打開政改缺口,應該是全社會都能接受、且比較穩妥的做法。
應該說,執政黨并非在領導干部的家庭財產公示方面沒有相關文件約束。迄今為止,已出臺了多項涉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財產登記”“個人重大事項報告”方面的文件,但是,這些黨內規定的一個根本缺陷就是公示機制的缺席,只有極少數領導才掌握相關申報信息。由此也就導致官員能夠輕易隱匿和轉移財產,從而使得有關領導干部報告個人事項的文件失效。我們目前要做的,就是激活這些文件和規定,使之不淪為一種擺設,這就須重構該制度,將其由黨內對領導干部的紀律要求和規定變為國家的法規約束,提升其法律層級和效力。
我們已沒有時間等待什么條件都具備再去從容治理腐敗。早一點出臺該制度,早一點為執政黨清除一些毒瘤,對執政黨形象的改變和清明政治環境的建立,會大大起加分作用。所以,這需要執政黨拿出革故鼎新的勇氣,拋棄一些不必要擔憂。當然,在具體操作中,為使官員有一個適應期,可先從新提拔的官員做起。目前幾個試點地方,包括廣東選定的三地,也是這樣做的。這說明在此點上有一定共識,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把財產公示與官員提拔捆綁起來,官員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更愿意接受社會的監督,公開自己的財產。
總之,在社會對官員財產公示有相當共識下,應盡早出臺該制度,使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這不僅是為了反腐之需,同時亦是推進政改之需。
在社會對官員財產公示有相當共識下,應盡早出臺該制度,使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這不僅是為了反腐之需,同時亦是推進政改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