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金正恩治下的朝鮮,外交政策導向仍不明朗,但已經向外國投資者拋出了橄欖枝,平壤街頭行人服飾的變化,手機和電腦的出現,無不向外界透露出變化的蛛絲馬跡
朝鮮的舊外交和金正恩的新體制
金正恩時代的朝鮮,處于比金正日時期更復雜的外交局勢中,外交政策導向還不清晰。目前,金正恩的主要精力仍在穩定國內政局,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權威
朝鮮再次發射衛星,成為金正恩執政一年來在國際外交舞臺上的又一塊試金石。
據朝中社12日報道,朝鮮當天使用“銀河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二顆“光明星3號”衛星,衛星已經進入預定軌道。
當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例行記者會上對此表示遺憾。俄羅斯、美國、日本、韓國也先后表態,予以批評和譴責。
朝鮮習慣了外界的批評和譴責,正如習慣了同各方博弈一樣。而金正恩時代的朝鮮,處于比金正日時期更復雜的外交局勢中,外交政策基本是金正日時代的延續。金正恩的主要精力仍在穩定國內政局,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權威。
“金正恩訪華”仍在媒體想象中
在東北亞錯綜復雜的棋局上,中朝關系舉足輕重。
2012年伊始,面對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去世后半島局勢可能面臨的不確定性,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以及韓國總統李明博先后訪華,溝通情況。
朝鮮半島問題相關方紛紛訪華的時候,中方外交部卻否認了有關朝鮮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張成澤、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長金永南等人將從1月10日起訪華的傳聞。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當時說:“張成澤等人訪華的有關報道并不屬實。中國和朝鮮是友好近鄰,我們愿意與朝方加強傳統友誼,推進互利合作,共同維護地區和半島的和平穩定。”
3個多月后的4月20日,由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國際部部長金永日率領的朝鮮勞動黨代表團抵達北京。
金永日訪華是為21日在北京出席中朝兩黨戰略溝通機制第二次會議,向中方通報朝鮮黨代會情況。
4月23日下午,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金永日一行。這是朝鮮最高人民會議修改憲法并推舉金正恩為國家最高領導人、朝鮮勞動黨第一書記、朝鮮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以來,中朝的首次高層接觸。
《日本經濟新聞》引用中朝消息人士的話稱,金永日向中方轉達了金正恩想訪問中國的意愿。據稱中方對此表示歡迎,并希望能早日實現。
報道稱,金正恩上臺后擁有一定威信,由此判斷可以展開以中國為首的外交工作,“這是因為朝鮮意識到為改善國內經濟需加深與中國的合作,另一方面,朝鮮有意同下一屆中國領導班子構建對話機制。” 與此同時,“由于朝鮮發射衛星,導致朝鮮和美國的關系又回到‘白紙狀態’,而發射失敗又讓朝鮮失去有效的‘外交牌’,因此朝鮮試圖通過強化與中國的關系,改善國際環境”。
根據韓國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朝鮮對韓國以外國家的貿易額中,中國所占比例已經從2004年的48.5%上升至2011年的89.1%。中國還在不定期地提供援助。
從慣例看,中朝兩國領導人的互訪,都由黨組織推進。金正恩已擔任朝鮮勞動黨第一書記、朝鮮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具備了訪問中國和中國最高領導人會晤的對等身分。
不過,當時美國有情報稱,朝鮮正準備進行第三次核試驗。美國軍方計劃趁朝鮮核導彈部隊尚未成軍之際,與日韓一起對朝鮮地下核設施進行精確打擊。對中國國家安全而言,嚴峻性將遠過于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浮現的美蘇之間核危機。
日本《東京新聞》也曾“從多位中朝關系消息人士處獲悉”,“作為接受金正恩訪問的條件,中國要求朝鮮承諾不進行第三次核試驗。朝鮮現階段雖未進行核試驗,卻并沒有承諾,而金正恩的訪華時間也并未確定。”
《日本經濟新聞》援引朝中社消息稱,朝鮮“人民保安部”代表團4月底曾訪問中國,“商討如何加強追捕朝鮮外逃人員,也是為了商討金正恩訪問中國期間的警衛方案”。
又是三個多月后,今年7月30日,也就是金正日逝世半年之際,應朝鮮勞動黨中央國際部邀請,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家瑞率代表團抵達平壤,開始對朝鮮進行友好訪問。期間金正恩與王家瑞舉行了會談。
“金正恩上臺后,很想到中國訪問,但北京似乎一直沒有給出明確回應,還在權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半島問題觀察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11月30日,金正恩在平壤會見了正在朝鮮進行友好訪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李建國。按照“繼承傳統、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加強合作”的精神,賓主雙方問候依然親切,祝愿依然良好。
金正恩會見李建國一天后,朝方即宣布發射衛星計劃,令世界緊張。
部分外媒認為,如今,金正恩用推遲衛星發射的方式,來促成北京之行,“如果執意發射衛星,訪問北京的計劃恐怕要流產。”
另一方面,“金正恩訪俄”也被日媒多次“預告”。俄羅斯與朝鮮正在互相拉近彼此的關系。俄方已獲得羅津港3號碼頭的使用權。羅津港碼頭的使用權基本定為俄羅斯三個、中國兩個。
英國《金融時報》不久前也披露,俄羅斯同意免除朝鮮拖欠了幾十年的110億美元債務中的90%,表明莫斯科和平壤可能會推進新的雙邊經濟和政治關系。
東南亞優先戰略
也是在今年7月,“金正恩的朝鮮”在國際會議上首次正式亮相,提出了“東南亞優先戰略”。朝鮮參加了7月9日至13日在柬埔寨召開的東盟地區安全論壇,展現了面向中國和東南亞的高強度外交行動。
7月11日,朝鮮外務相樸義春與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進行了一小時的會談,接著一一會見了緬甸、印尼、新加坡、菲律賓、越南、柬埔寨的代表。僅在一天之內就消化了與7個國家的雙邊會談日程。在朝中會談中,雙方一致同意恢復自4月朝鮮火箭發射之后處于僵局的兩國雙邊對話。在與東盟國家的會談中則討論了政治、安全、經濟合作的方案。
朝鮮在國際社會上展開如此高強度的雙邊會談實屬例外,在朝美、朝韓的接觸很難成功的情況下,朝鮮把對韓半島問題持中立態度的東南亞國家當做最優先的合作伙伴,試圖尋找外交的突破口。
然而面對媒體,樸義春保持了一貫的沉默。當被問及“是否有意進行韓朝接觸或朝美接觸”時,他依然對媒體的提問默不作答,只是以明朗的表情搖了搖手。
某種意義上,此次會議是5月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長金永南訪問印尼和新加坡,6月勞動黨國際部部長金永日訪問老撾和越南后,朝鮮對東南亞的外交延長線。
“現在看來這一系列的出訪,只是金正恩政府在國際外交上的一種試探。它傳遞了信號,但并不強烈。”日本上智大學教授中野浩一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金正恩對六方會談會有什么新的態度,現在還不好說。尤其對于日本和美國,經歷了近年來的種種‘意外事件’,關系更是雪上加霜。”中央黨校教授、朝鮮半島問題專家張璉瑰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今年2月29日,朝鮮和美國幾乎同時發布第三次高級別對話結果:朝鮮同意暫停鈾濃縮項目及核試驗和遠程導彈測試,作為條件,美國將恢復糧食援助。
“不過,朝鮮向來善變,就在棄核不久、各方以為六方會談有轉機之時,金正恩決定發射衛星,誰都無法挽回。”張璉瑰說,“朝美關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是對立的。”
比起朝美關系,近來,朝日關系顯得更加緊張。糾纏于綁架者問題不放,日本本來就是六方會談的攪局者,更想利用朝鮮問題向中國施壓。日本對于朝鮮的態度,在金正恩時代還沒有出現變化。
金正恩體制逐步牢固
有人說,半島問題的核心是朝韓關系。而分析人士認為,在政權尚未穩定的情況下,金正恩不會輕易地同韓國談判溝通,更無從開啟改革開放。
讓人悲觀的現實是,從2009年到現在,只要朝鮮發射衛星,都會像刮起寒冷的北風一樣,令朝韓關系的溫度劇烈下降,直到現在,接近冰點。
“朝鮮對韓國的外交,歷史包袱很沉重,現實也非常復雜。金正恩時代開始了,我們還沒有找到樂觀起來的理由。”中野浩一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21世紀以來,朝鮮半島南北關系經歷冰火兩重天。從金大中、盧武鉉時期“陽光政策”帶來的某種緩和、和解和合作,到李明博執政之后至今的緊張、沖突和對峙。媒體也把李明博稱作“抱著火藥桶的總統”。
金剛山,朝鮮半島著名旅游勝地,以奇峰、怪石、飛瀑著稱,近年來,它也成為韓朝關系的風向標。
2008年7月,一名韓國游客在金剛山旅游時誤入朝方軍事禁區,被哨兵開槍打死。剛上臺5個月的總統李明博立即單方中斷韓朝合作的金剛山旅游項目。在他看來,這正是實踐上臺時提出的“無核、開放、3000”對朝政策的良機。該政策核心是促使朝鮮以棄核為前提,通過對朝援助,使朝對外開放后人均收入達3000美元。
“李明博上臺以后,首先提出今后凡是對朝鮮提供援助,都要與朝鮮棄核進程掛鉤。這顯然是朝鮮不能接受的,雙方關系就急劇變冷。”張璉瑰說。
2009年初,朝方宣布朝韓關系進入全面對抗期。
2011的年末,金正恩在安葬金正日后隨即向韓國發布強硬聲明,“朝鮮將永遠不會和韓國李明博政府合作,并將清算韓國政府的行為。”
時隔半年,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部又對韓國總統李明博及7家韓國媒體下“公開最后通牒”,威脅對方如果不“對毀損朝鮮最高領導人尊嚴的惡行”道歉,就面臨朝鮮報復式的“圣戰”。
隨著12月19日大選,韓國會進入到后李明博時代,朝韓關系會延續現在的凜冽北風,還是會重返和煦的陽光呢?回答這個問題,韓國新領導人和1983年出生的金正恩都需要時間。
輿論認為,金正恩應該比他父親更了解國際時局,心態更加開放,但目前,他的首要任務是穩定國內局勢。
朝鮮在金正日時期長期推行“先軍政治”,軍隊是國家權力的核心,在朝鮮的政治、經濟跟社會生活中擁有絕對的權威,乃至于朝鮮的對外貿易和金融,都被軍隊所壟斷。
有消息說,金正恩上臺以后,一個重要的政策舉措就是,把軍隊長期壟斷的對外貿易、對外金融和外匯交易收歸政府。
11月29日,韓聯社報道稱,朝鮮軍方七八十歲為主的軍級干部最近換崗了30%,全部換為四五十歲左右的人士接任。4位“托孤大臣”李英浩、李永春、金正閣、禹東測相繼下馬或隱退,老臣大量換血,金正恩正在開始抹去“父親的痕跡”,同時向外界展示金正恩體制正在逐步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