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孫德瑋這一年只做了一件事:有機農產品打假。
近乎瘋狂的有機食品打假,給孫德瑋贏得了農場主“公敵”的稱號。其實他自己也是一個按照自然農法耕作的農場主。
2012年從春到冬,孫德瑋一刻不停地揭露其他農場的“造假”行徑,假有機豬肉、假有機雞蛋、冷藏不達標的巴氏牛奶、私屠濫宰、轉基因飼料……包括小毛驢市民農園、樂活村、有機農夫市集這樣的業內標桿都成為他攻擊的目標。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戰士”,在有機農產品市場魚目混珠之時,必須挺身而出,像捍衛真理一樣捍衛“有機”二字。
“先當一只飛蛾”
午后的陽光打在孫德瑋的臉上,臉上濃密的絡腮胡子只刮了半邊,對第一次見到他的人來說,構成一種無法言喻的視覺沖擊。
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大北塢村一個種植竹林的農家院,就是孫德瑋的住所。他和一對流浪狗母子已經在這里住了三年。附近不遠,就是他擔任總經理的翡翠灣永續農場。2008年,他和幾個朋友合伙開辦這個按有機體系運作的農場。彼時,北京近郊的有機農場剛剛興起,總數不到十家。而在短短3年時間里,已經發展到近百家。
有客人來時,他會打開電暖氣,把椅子挪到陽光能照到的地方,一邊喝茶,一邊用兼有邏輯、情緒、書面化的語言侃侃而談。
在孫德瑋看來,他的有機市場打假來得自然而然,由“眼里揉不進沙子”的天性所支配。2012年5月,孫德瑋應邀參加北京回龍觀的“慢農夫市集”,賣菜之余,他去查看其他農場主帶來的產品,發現某牛奶廠家銷售的巴氏消毒奶在陽光下曬了兩個多小時,他質疑對方:巴氏牛奶的保存溫度應該是6-8攝氏度,而當時的氣溫已經高達20多度。
他一時性起,把手伸到運牛奶的冷藏箱內試了試,感覺溫度也達不到標準。于是,語帶激昂地向在場所有人指出這一問題。
不僅如此,他把這一情況寫了博客發到網上,翡翠灣農場的合伙人閱后給了他一點忠告,“假有機一定要打,即使是指名道姓也不怕,但要穩準狠,一招致命。”這位合伙人同時也表達了擔憂,這樣下去,翡翠灣會和兄弟農場交惡,不利于在行業內的發展。
孫德瑋回答說,食品安全無小事,無論是假有機,還是食品質量問題,都是天大的事。我們進行“揭發”,只要引起消費者警醒就達到目的,“必須先當一只飛蛾。”此后,他愈加不顧情面地揭發生產假有機和虛假宣傳的農場。
由于翡翠灣種了10畝黃豆,準備生產石磨豆漿。孫德瑋得知,北京只有鳳凰公社公開叫賣有機石磨豆腐,于是討教建設石磨豆腐坊的經驗。一天,他來到鳳凰公社,和負責人一起吃過午飯后,進入豆腐坊工作間,孫德瑋疑惑地問,“石磨在哪兒?”負責人答道,“在陳列室。那個石磨不好用,只用了一次就放在那里當擺設了。”孫更加疑惑了,“你們不是對外說是石磨豆腐么?”答道,“嗨,那是宣傳。”
回家后,孫德瑋毫不猶豫地把他看到的鳳凰公社石磨豆腐“真相”寫入博客。
砍掉“有機市集”的頭?
接著,孫德瑋又盯上了更負盛名的“北京有機農夫市集”。該市集的創辦者是原美國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駐中國代表常天樂女士和一對外國藝術家情侶。“有機農夫市集”意圖構建一個民間的“食物共同體”,讓消費者在超市之外尋找食品安全感。
自2011年8月創建以來,“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每周舉辦一次活動,有40多家農戶、商戶、社會企業、NGO前來售賣自產的糧肉禽蛋等食品,孫德瑋也是其中之一。發展至今,有機農夫市集的成功超出創辦者的想象,每次市集都有上千消費者參與,銷售額達到15萬-25萬元。“東西都賣得巨貴,但眨眼就賣光了。”孫德瑋如是描述市集的火爆。
孫德瑋的得意之作是,在“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上,一次就發現了三家假冒有機雞蛋。今年5月的一次市集上,孫德瑋發現三分地、蒲公英、六合園三家商戶賣的有機雞蛋上,有明顯的“經緯線”,這是籠養雞下的蛋沿著斜道滾落留下的痕跡,是區別于散養雞蛋的典型特征。
孫德瑋把情況報告給有機農夫市集組織者,結果只有蒲公英農場堅稱不是籠養雞蛋,“經緯線”是雞在兔籠里下蛋留下的。另外兩家都坦白承認是籠養雞蛋。三分地農場的解釋是,員工誤把員工食堂吃的雞蛋當作有機雞蛋拿到市集,屬于員工失誤。
最終的處理結果是,一家商戶被驅逐,兩家商戶被點名批評,并向消費者公開道歉。 此后,市集組織者也改進了工作方法,開始到各個商戶的農場里巡查。
普通雞蛋的市售價格是5元/斤,而有機雞蛋則是2元/個~3元/個,價差七八倍。孫德瑋說,“把籠養雞蛋當作有機雞蛋欺騙消費者,以獲暴利,這種行為近乎無恥。”
而由于有機食品的高價位,幾乎所有參加市集的商戶都打著“有機”的旗號,消費者則無法判斷真偽,只能憑借“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中的“有機”字樣,對商戶的宣傳信以為真。
事后,“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創建者常天樂也開始猶豫,要不要把“有機”兩字去掉。“在一個普遍缺乏信任的社會里,要維持好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農夫市集,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常天樂說。
孫德瑋覺得,在“有機”被濫用、冒用的市場上,應該砍掉“有機農夫市集”中的“有機”二字,不要讓消費者在事實上受到欺騙和誤導。但他對此并不樂觀,畢竟“有機”的頭已經架上去了,再砍掉恐非易事。國內“有機”市場本來就缺乏透明度,砍掉一個市集的“有機”頭,并不能解決整個行業的混亂。
“小毛驢”豬仔事件
孫德瑋最近的揭批對象是國內CSA(社區支持農業)農場的“領頭羊”——小毛驢市民農園。
“小毛驢對外宣稱買來20斤重的豬仔,食物是純糧食作物,不添加任何化學激素和抗生素,完全按照有機方式喂養到180斤重宰殺出售。”孫德瑋質疑這種說法的真偽。
按他的說法,他從小毛驢前志愿者那里得知,2011年至少有一批豬仔,買來時已經重達150斤,長到180斤宰殺,在農場喂養的時間只有2個月,如同“大閘蟹洗澡”。這些豬最終被當作“有機”豬肉出售,每斤售價高達40元以上。
《中國新聞周刊》從多位小毛驢前員工和志愿者處調查得知,150斤重的豬仔確有其事,但只有2011年12月采購的一批共10只豬仔,原因是當時負責采購的員工不了解購買豬仔的標準,系誤操作。中國人民大學國仁城鄉(北京)科技發展公司已經對此進行了處理,嚴格規范了養殖流程的各個環節。
小毛驢市民農園是由海淀區政府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建的產學研基地,是國內最著名的CSA示范農場,培養了大批CSA人才,在帶動國內CSA農業發展方面作出很大貢獻。從2008至2011年,一直堅持公益運作,不存在利用假冒有機產品來盈利的動機。
但孫德瑋認為,小毛驢雖然沒有假冒有機產品謀取暴利的沖動,但隨著訂戶不斷增加,可能存在為了滿足配送份額增長的需求,追求短時間加大供應量的行為,這可以解釋150斤豬仔事件的起因。
小毛驢另一個引起質疑的事件是“隱形基地”。在小毛驢市民農園附近,另有一個10畝地的“特奧農場”,小毛驢對外稱所有蔬菜均為自產,實際上部分蔬菜來自特奧農場。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特奧農場2011年和小毛驢簽有合作協議,種植技術、器材、技術員全部按照小毛驢的模式運作。之所以引發質疑,主要是管理層和基層員工間的信息傳達不夠透明,導致大部分志愿者、實習生不知道特奧農場的存在。
孫德瑋覺得,小毛驢是一個品譽良好的機構,應該愛惜自己的每一片羽毛,他之所以重提舊事,是希望小毛驢、國仁城鄉、人民大學對此有一個負責任的公開表態。
小毛驢市民農園的創始人石嫣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多年來小毛驢一直嚴格控制有機農業體系運作,土壤和水質經過譜尼測試科技有限公司的環境檢測,完全符合有機耕作要求。而且小毛驢是完全對公眾開放的有機農場,可以隨時接受市民、專家的監督和檢查。
石嫣表示,小毛驢的種植體系是無可挑剔的有機農業,但從未聲稱養殖方面完全符合有機標準,所以如果存在采購豬仔的失誤,也不會導致小毛驢信譽受損。
知情權運動
孫德瑋近乎“原教旨主義”的有機農場打假,使得原先友好的兄弟農場對他關起了大門。在“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上因為拿籠養雞蛋冒充柴雞蛋出售的某農場,原來與翡翠灣農場的關系友好,而因為雞蛋事件雙方開始疏離。對方被點名批評后,孫德瑋內心也感到不安,“翡翠灣又少了一個面上的朋友,多了一個實質上恨我的人。”
事實上,由于已經無法隨意出入兄弟農場,他現在無法得知那些農場里發生了哪些違反有機生態原則的事情,這給他進一步的揭發、打假制造了困難。更糟糕的事,如今業內提到孫德瑋時,這個名字多少和“惡意競爭”建立了關聯。
另一方面,他身為農場主卻以“公敵”身份高調打假,樹敵無數,也使得翡翠灣農場成為其他人打假的首選目標。孫德瑋對此卻看得很開。他今年40歲,放棄了部委工作到農村打工,本身就是一個極富理想主義的選擇。他告訴記者,在翡翠灣農場的各個環節中,他都盡最大努力按照自然農法運作,“首先得讓自己挑不出毛病來”。
他舉例說,豆粕是養雞的一種主要飼料,但由于轉基因大豆的廣泛使用,有可能導致市售的豆粕大部分是轉基因豆粕。因此,他已經放棄使用這種可提高雞肉、雞蛋質量的飼料。
孫德瑋表示,他按照現有的有機農業技術體系,不用農藥化肥殺蟲劑,只用有機肥和生物殺蟲劑。但即使如此,他也認為翡翠灣農場的產品無法達到最嚴格的有機農產品標準。比如翡翠灣農場只有50畝地,毗鄰普通農田,其他農場施用殺蟲劑,他無法讓自己的農場免受污染。另外,土地只租用了3年,之前有幾十年施用化肥農藥的歷史,這片土地本身也達不到有機標準。
有機農業技術體系允許使用普通養殖場的肥料作為有機肥,但要求100%腐熟,孫德瑋坦言,翡翠灣的堆肥期通常只有半年,而在北京的氣候條件下,完全腐熟可能需要一年時間。所以,他認為翡翠灣農場的肥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有機肥,并把這一信息告知訂戶。
北京冬天漫長寒冷,供應的蔬菜品種受限,為了讓訂戶有更多樣性的體驗,他向山西一個有機農場訂購了有機土豆。關于這類信息,他也會向訂戶公示,而非標榜自產。
消費者的知情權,在他看來是行業自律的基本準則。農場的經營者,應該把各個生產環節公開透明呈現給消費者。生產過程應該公開透明,而不是對消費者關上農場大門。
“有機農業的知情權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孫德瑋說,他準備發起一場堂吉訶德式的“知情權運動”,在每個市集上散發宣傳單,讓消費者完整認識有機農業體系,告訴他們鑒別假冒有機農產品的方法。
“這次要和市集正面沖突了,但我不會沉默。”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