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硝煙散盡,我們不能再袖手旁觀敘利亞的戰火。”11月中旬,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民主黨議員馬克·尤德爾在一場論壇上,對奧巴馬政府的中東政策表示不滿,稱奧巴馬必須盡快調整其名為“輕腳印”的對外安全戰略。
約四年前,奧巴馬甫一就任總統,就實施了打著明顯“奧氏烙印”的“輕腳印”戰略:通過遠程打擊和外交干預來遏制在中東、南亞和北非等地的恐怖勢力和局部沖突。其具體的表現包括,每年出動無人機進行攻擊的次數較其前任小布什時期激增6倍,對伊朗展開激烈的網絡戰,并動用特種兵對恐怖組織頭目實施外殼手術似的“定點清除”。
大選中屢屢被民主黨人稱為創舉的“輕腳印”戰略,卻在奧巴馬還奔走于各種慶祝自己贏下第二個任期的活動后遭遇風向突變,被越來越多的像尤德爾一樣的民主黨人挑出諸多不是:“敘利亞難民在哭泣,美國卻好像在隔岸觀火”,“本·拉登被打死了,可基地組織看上去一點沒有削弱”,“更多的班加西悲劇在醞釀”。
共和黨和普通民眾中,不滿和指責聲自然更加強烈。
奧巴馬創出的“輕腳印”戰略,在其即將開始的又一個總統任期里,留足了是斷還是續的懸念。
將秘密戰發揚光大
幾乎每個星期,五角大樓都會主持一場秘密視頻會議,來自美國多家情報機構的超過100名官員在會商后,要向奧巴馬報送一個名單,等待著總統的最后認定。出現在這個名單上的“基地”組織成員,基本上相當于被判了死刑,成為美軍無人機的火力攻擊目標。
這種秘密的“提名”程序,即是奧巴馬在其首個總統任期開始后不久的一項創新。“9·11”后長年累月承受外戰之重的美國民眾已對戰爭深感厭倦,飽受金融危機之苦的人們渴望著經濟的恢復和重振,再加上美軍自越戰以來一直延續的“秘密戰爭”傳統,這樣多重的背景下,奧巴馬一上來就做出的創新之舉并不讓人覺得意外。
“我在當兵的時候,‘秘密戰爭’對于美軍來說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如今在上海一家國際學校擔任老師的美國人馬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1996年至2002年間,馬貅曾有過五年半的軍營生涯。他的戰友們被派往位于全世界各地的100多個國家,其中不少人執行的就是“秘密戰爭”的任務。
脫下軍裝后的馬貅并未脫掉軍人情結,一直在互聯網上關注著關于美軍的各種報道。奧巴馬就任總統后不久,馬貅就注意到奧巴馬政府的“輕腳印”戰略。小布什離開白宮前,美國特種部隊在50來個國家執行秘密的打擊恐怖組織的任務,但奧巴馬上臺一年后,上述國家的數目超過70個。
美國媒體的一項統計顯示,在小布什總統任內,美國對巴基斯坦發動無人機襲擊的頻率是每43天一次,而在奧巴馬上臺后的前兩年,每隔4天就有一次無人機襲擊。
“奧巴馬將‘秘密戰爭’發揚光大了。”《紐約時報》駐華盛頓的首席記者大衛·桑格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今年7月,桑格的新書《對抗和隱瞞:奧巴馬的秘密戰爭以及令人吃驚的美國力量》出版,頗受關注,書中除了介紹奧巴馬政府升級以特種兵和無人機攻擊為主的“秘密戰爭”的詳情外,還披露了奧巴馬秘密加強對伊朗網絡戰的內幕。
小布什還在位的2006年,美國戰略司令部專門設立了一個網絡作戰部,實施名為“奧運會”的專項計劃,旨在通過計算機病毒編碼侵入伊朗核設施中專門控制鈾濃縮離心機的計算機來大規模破壞伊朗的離心機。不過,當小布什離開白宮時,其目標并未實現。
奧巴馬的“輕腳印”戰略與“奧運會”計劃在目標和實施方式上一脈相承,因此,奧巴馬上臺后加大了實施該計劃的力度。
2010年9月,伊朗政府宣布,大約3萬個網絡終端感染“震網”病毒,病毒攻擊目標直指核設施。美軍對伊朗的“秘密戰”被曝光是因為這年夏天發生的一個程序錯誤,導致這種計算機病毒從伊朗納坦茲的核工廠蔓延互聯網上并廣泛傳播。
桑格在其新書中披露,由美國和以色列聯手研制的這種病毒當時襲擊了伊朗納坦茲核工廠,控制了近1000臺伊朗鈾濃縮離心機,約占伊朗離心機總數量的1/5。
表演出來的“輕腳印”
“在奧巴馬首個任期內激增的‘秘密戰’行動,也是‘輕腳印’戰略的一部分。”桑格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現年57歲的約翰·布倫南,被稱作是“輕腳印”戰略的首席設計師。按照這位奧巴馬政府高級反恐顧問的話來說,在打擊“基地”組織等恐怖勢力上,美國要用“外科手術”策略取代“重錘”策略。
2011年6月底,在對“基地”組織頭號人物本·拉登實施“外科手術”打擊并成功將其擊斃一個多月后,美國出臺了新反恐戰略。布倫南在解讀這份19頁的新戰略報告時指出,新戰略標志著美國官方不再使用“全球反恐戰爭”這個詞,“打敗‘基地’組織不需要發動全球戰爭,但需要關注一些特定地區”。
新戰略將反恐重點放在美國境內受到“基地”組織思想意識蠱惑的說英語的人,以及恐怖組織在北非、也門、伊拉克和索馬里的分支機構。而在打擊“基地”組織的斗爭中,美國將更多地采用特種部隊的突襲,借助無人機對目標實施有針對性的打擊并減少地面戰,外科手術式行動將取代小布什政府時期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的全面作戰。
曾在埃及的開羅美國大學留過學的布倫南會說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在奧巴馬政府中東戰略制訂的過程中,這位熟悉中東世界的反恐顧問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桑格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不打消耗戰,不進行大規模的地面軍事干預,而通過先進的遠程技術以及多元的外交手段來施加影響力,這是實施“輕腳印”戰略最慣用的手法。這種手法在奧巴馬的中東戰略中多有體現,在利比亞戰爭中,奧巴馬沒有像小布什在伊拉克戰爭中那樣讓美軍牽頭,而選擇了將指揮棒交給北約組織。
11月底,伊拉克新聞網的一則“已有總數達3000人的美軍重返伊拉克”的報道引發了外界對于奧巴馬調整其從伊拉克全面撤軍戰略的聯想。2011年年底,美國宣布撤回全部駐伊美軍,正式終結持續近9年時間的伊拉克戰爭。
雖然五角大樓在上月稍晚時候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否認了該消息,但稍早前《紐約時報》的報道曾透露,“伊拉克與美國正在協商一份協議,以允許小股美軍士兵回到伊拉克執行培訓任務”。
“即便伊拉克新聞網的消息屬實,我也一點都不覺得吃驚。”馬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奧巴馬就像一個電影明星,作為一個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他不想自己的身上有太多‘戰爭總統’的色彩。因此,他跟美國民眾說我全撤了,但事實是從來沒有真正做到。”
表演,也恰是奧巴馬“輕腳印”戰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奧巴馬的雙重困境
如今,“輕腳印”戰略在實施之初為美國在國際社會所爭取到的“不像小布什那樣窮兵黷武”的正面印象正被快速抵消。
12月2日,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議員林賽·格雷厄姆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一檔電視節目中呼吁:為了避免班加西悲劇今后重演,美國需要調整“輕腳印”戰略。
“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遭遇沖擊的7個多小時里,為何沒有任何援兵出手相救?如果美國在當地有駐軍,結果是否會不一樣?” 格雷厄姆這樣的發問自班加西悲劇發生后,在美國就從沒停止過。
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襲擊事件后的發問也至今未能找到答案:“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這怎么會發生在一個我們幫助解放的國家,在一個我們幫助免遭摧毀的城市?”
在奧巴馬即將開始第二個總統任期時,“輕腳印”戰略遭遇尷尬的雙重困境:一方面不能保證美國海外人員的安全,一方面又激起世界范圍內的強烈反感。
桑格早在其2010年發表于《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就對“輕腳印”戰略表示了擔心,他援引一位牧師的帶著諷刺意味的話說:“如果小布什被歷史記住是因為他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那么奧巴馬被歷史記住則可能是因為他在也門等地頻繁發動的‘秘密戰爭’。”
更無奈的結果是,也門的“基地”組織看不出絲毫因為“秘密戰爭”而遭到削弱的跡象。“輕腳印”戰略是斷還是續,是奧巴馬在即將開啟其第二個總統任期時要做的抉擇。
桑格和馬貅比較一致的觀點是,盡管這個戰略正遭遇尷尬,但戛然而止的可能性不大,奧巴馬能做的,是在讓“輕腳印”艱難延伸時,在步伐上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