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服務評價是企業了解顧客需求、改進服務的重要依據,但并不是每個顧客都熱衷于評價。顧客為何沉默或說謊?如何讓顧客愿意說真話?
據我國臺灣地區《自由時報》2012年4月28日報道,桃園縣政府提供的復康巴士服務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過去一年中訂車成功率為95%,滿意度高達92.5%,服務質量也高達99.43%。面對如此高的評價結果該報提出:“試問,若這項調查準確,為何民意代表們‘炮聲隆隆’,莫非那訂車失敗的5%都向民意代表求助嗎?而問卷調查是隨車請身障者填寫的,同理,再怎么不滿意,誰又敢當面表達呢?”
這個案例反映了目前服務評價中普遍存在的兩個問題:第一,愿意接受訪問或者評價的顧客數目是否真實充分?第二,成功訪問的顧客是否如實回答問題或者給出評價?這兩個問題的焦點在于,服務評價要能聽到顧客真實的聲音。那么,企業在服務評價過程中如何讓顧客愿意說話,并且敢于說出真話呢?
顧客因何沉默或說謊
理性的無知:因失望而沉默
為什么有的顧客對服務心存不滿卻選擇沉默應對?因為一般情況下人是趨于理性的,也就是說,顧客表達不滿對自己并沒有任何好處。我們借Anthony Downs(1957)提出的“理性的無知”觀點來說明,這一觀點認為,在選舉過程中,理性的選民由于不指望自己的一票能夠影響選舉結果,因而沒有動力花費時間和成本去搜尋有關選舉的信息,此時他是否投票便成了問題。
同樣,當理性的顧客在服務體驗中產生不滿時,他會認為即便對商家提出意見也不會受到重視,于是就產生了“無所謂”的失望心理。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看到很多“意見箱”里信件寥寥無幾,或者打給顧客的回訪電話頻頻遭到拒絕。在這種情況下,顧客不僅對服務不滿意,更對企業關注自己的反饋意見不抱期望,所以他們“理性”地選擇了不說話或是“沒有意見”的沉默。
然而,沉默意味著離開。美國曾經作過這樣一次全國消費者調查:“如果顧客不滿意,但還會在你那兒(商場)購買商品的顧客有多少?”結果表明,那些不投訴的顧客表示愿意回頭的只有9%,91%的不投訴顧客表示不會再次回到他不滿意的商場購物。無疑,這種“理性”的沉默是商家最不愿意看到并且最容易忽視的。
理性的非理性:因得失而說謊
顧客愿意接受回訪和調研是非常難得的,這就是很多時候企業允諾為受訪者贈送禮品或好處的原因。可顧客在有所期待的情況下接受訪問,能否表達出自己的真實評價呢?Bryan Caplan(2007)對“理性的無知”觀點進行了補充,他認為在投票過程中,由于選民認為自己的一票對選舉結果無足輕重,即使擁有必要的信息也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時間,所以他們不會好好利用這些信息,而是權衡得失后隨便投票或者進行導向性的投票。
有些顧客在接受訪問時也會為了獲得禮品而“理性”地胡亂作答,甚至有基層服務單位或人員用“好處”去引誘、強制受訪者給出高評價,此時受訪者會傾向理性地給出“非理性”評價,如同開篇案例中媒體質疑的那樣:“再怎么不滿意,誰又敢當面表達呢?”如此一來,就會出現受訪者感受到的實際服務與所表達的并不完全一致的情況,而這對于企業制定后續的服務提升策略十分不利,更糟的是,顧客也會因為服務評價中的一些“潛規則”對企業失去信任。
服務評價:讓顧客愿意說真話
讓顧客說話“小成本”。隨著服務內容的增加和對服務評價成本的考慮,企業往往都力圖通過一次調研獲得更多的答案,但需要注意的是,顧客接受回訪或填寫問卷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這里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機會成本問題。通常,客服人員打電話給顧客,得到的反應不是“沒有時間、不方便接聽”,就是“調研問卷太冗長了,來不及做”。所以,在與受訪顧客接觸之前,企業應該想辦法精簡、優化調查問卷,盡量降低顧客“說話”的時間和精力,減少他們拒絕回訪的可能性。
讓顧客說話“有分量”。對消費者來說,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話語能被企業重視,并希望看到自己的建議帶來預期中的變化。如果意見沒有得到反饋,更沒有對服務改進帶來影響,那么消費者自然就會“理性”地傾向于沉默。所以,企業應該珍視并尊重每位提出意見的顧客,盡可能給出及時、有效的反饋。
雖然顧客的每句話不都是有益、可行的,但是他們需要一份受到重視的反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后續的消費態度。比如,香格里拉酒店會定期對客戶進行調查,接受訪問的顧客不僅能在前臺領到一定價值的餐券,而且訪問結束后,香格里拉還會通過電子郵件致謝顧客,并對一些建議寫明改進措施。相反,國內一些航空公司也常常會讓顧客填寫滿意度問卷,有時甚至會請他們寫出詳細的建議,但是,顧客在遞交后很少能收到任何反饋。可見,在執行服務評價上,顧客對不同企業的滿意度已經很清楚了。
讓顧客說真話“小風險”。服務評價的結果往往成為考核現場服務人員的依據。汽車廠商將服務調研的得分與經銷商服務質量返利掛鉤,經銷商則依據銷售(服務)顧問回訪個人得分作為獎懲標準。以分數為依據、以獎懲為管理的服務評價會導致基層人員設法利誘顧客“打高分”,此時對服務不甚滿意的顧客若“講真話”,將面臨無法拿到相應“好處”的風險。
一般情況下,顧客都是理性地選擇利己行為,面對失去“好處”的風險,他們會對服務給出“非理性”的虛假評價,企業也很難聽到真實聲音。所以,企業要采取措施識別顧客回訪中的“賄選”現象,減少顧客因為說真話而損失相關利益。同時,盡量避免由于顧客的負面評價對其產生的不利影響,如有的淘寶商家對給出差評的顧客加以威脅,甚至發生寄送壽衣的不道德現象。
讓顧客說真話“有回報”。減少利益相關組織或個人給顧客回訪的“好處”,不代表顧客不需要回報,理性的顧客總是在比較利害得失后作出判斷的。比不滿意更堪憂的是不投訴,因為投訴顧客的需求滿足和服務改進是對說真話顧客最大的回報。1981年,可口可樂公司在對公司抱怨的顧客中進行了一次顧客溝通調查,結果發現:對公司反饋完全滿意的顧客會向其他4~5名顧客轉述他們的經歷;那些認為抱怨沒有完全解決好的顧客則會向其他9~10名顧客轉述他們的經歷,在這些覺得抱怨沒有完全解決好的顧客中,45%的人會減少購買,33%的人會完全抵制公司產品。
為了讓顧客愿意接受回訪并對服務作出如實評價,短期來看,企業給接受回訪的顧客,特別是如實發表意見的顧客一定獎勵是行之有效的;長期來看,愿意說真話的顧客真正需要的是企業能夠重視自己的話語,并在后續的消費體驗中感受到滿意的服務。沒有天生就愿意與廠商為敵的顧客,大家更愿意看到企業在提升服務水平之后為自己帶來的滿足和實惠。
(編輯:王 放 fangwen1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