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小名粒粒。小區里媽媽們聚會,開口閉口都是孩子:誰家孩子愛笑,誰家孩子愛鬧,誰家孩子愛聽音樂……然后就扯到了誰家孩子有啥愛好、特長。我覺得,兩三歲的孩子哪能談什么愛好、特長呢?不過我也不甘落后,跟大家講起了我兒子背詩的事。
粒粒似乎天生樂感好,手機鈴聲一響就蹙眉豎耳仔細聽;歌聲響起時,他兩只小手早已打起拍子,節奏還蠻準。于是,我時常讓他“泡”在音樂旋律中,欣賞他手舞足蹈的樣子,享受他制造的快樂氣氛。粒粒是不是有音樂、舞蹈天賦呢?我跟專家咨詢過,專家告訴我,很多孩子都有這種所謂的“天賦”,但將來孩子是否真的能成為某方面的專門人才,值不值得父母往這方面培養,起碼要等到孩子5歲左右才能確定。但專家同時建議我,孩子對音樂敏感,會打拍子,說明他具有較強的節奏感,可以教他唱童謠、兒歌,或者念唐詩,這不僅可以訓練孩子的節奏感,還可以訓練他的音韻感。于是,我開始有意識地用錄音機給兒子播放童謠、兒歌,或教他念古詩。兒子16月齡開口講話,咿呀之聲宛如唱歌,聽起來很有意思。
兩歲多時,粒粒有一天突然唱起了“小燕子,穿花衣……”奶聲奶氣,略微口齒不清。我喜上眉梢,等他唱完立即報以熱烈掌聲。小家伙咧嘴直樂,也跟著鼓掌起勁。盡管他只唱完了第一段,但在我看來,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在QQ上的媽媽群里說起這件事,一部分群友建議我有意識地教一教孩子;也有人明確反對,說這么大點兒的孩子就教啊教的,不感覺恐怖嗎?我也不主張有意識地教,更傾向于順其自然,怎么開心怎么玩。于是,我在一些熱心媽媽的指引下,從一些兒童網站搜集并下載了一些童謠、兒歌和唐詩,有MP3也有動畫,有事沒事就在電腦上播放。兒子玩他的,我放我的,偶爾他心血來潮,就會漫不經心地跟著唱或者說。
粒粒快3歲時,已經能夠唱好幾首兒歌,說十幾段童謠,唐詩更是能背二三十首。這些幾乎都是他自學所得,我的功勞,最多就是在他睡覺前,躺在床上輕聲領唱一下,或者我說上句他對下句,幫他鞏固鞏固。然而有一次,我念歌詞“小燕子,穿花衣”,他卻接成了“小燕子,咪咪咪”,還非常得意。我指正他,他非但不改,還很享受,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小燕子,咪咪咪。”說一句笑一下。他爸反應過來,也不糾正,還跟著起哄,把我整得沒辦法,只好聽之任之。他爸還得意地詭辯,說“穿花衣”三個字都是平聲,粒粒下意識地用“咪咪咪”三個字取而代之,說明他對語言比較敏感,知道押韻。我直撇嘴,說他太自夸。奇怪的是,我睡意沒了,竟然也默念起了“小燕子,咪咪咪”,感覺還真如老公所言。嗯,不如由著粒粒玩吧,開心就好。
幾天后,粒粒過生日。幾個大人逗他,要他一展才藝。粒粒便自覺背詩:“白日依山盡,夜來風雨聲……”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更有小朋友指著粒粒跳著腳大聲喊:“背錯了,背錯了。”粒粒轉身撲進我懷里,嗚嗚哭了起來。我趕緊給他解圍:“粒粒這是混搭呢,不算錯,很押韻嘛。”有個阿姨也夸他,要他繼續背。粒粒又念:“白日依山盡,暝色入高樓。”眾人又笑,覺得有點意思。我說自己并沒有這樣教他,完全是他自己發明創造的,而且他念的時候還很享受。其實我知道,要混搭也是不容易的,最起碼粒粒大腦里要儲存很多的詩才行,而且混搭的時候上下句字數要相等,還要押韻,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
有位媽媽卻堅持認為還是背得牢靠好,還說將來考試弄錯了會扣分,我可沒想那么遠。但這位媽媽也說,她女兒有時很不樂意背詩,這讓她很傷腦筋。我一聽心里偷著樂,粒粒玩混搭,其實也背了很多詩,不過都是他自覺自愿的,我從不逼他。而且,粒粒背詩除了混搭,還會自己“發明創造”,比如生日那天吧,我鼓勵他再來一首,并給他開了個頭:“鋤禾日當午……”粒粒正低頭擺弄小汽車,順嘴接了下去:“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次沒有混搭,接著他又自編了兩句:“媽媽皆辛苦,爸爸皆辛苦……”全場嘩然。
我跟他們說,第一次學這首詩時,粒粒就發明了一句“媽媽皆辛苦”,我一時沒反應過來。我問在場的幾位成年人:“能說這不是造句嗎?能說這不是鍛煉了表達能力嗎?”人們聽了全都“哦”的一聲,算是認同吧!
當然,這樣玩詩詞混搭到底有什么效果,好不好,要等將來才能知道。但我認定一點,如果一味要求孩子背唐詩,還得背多少多少,那么重壓之下勢必引起孩子反感。而沒有壓力,自由地玩兒,粒粒特別喜歡讀詩背詩,從不厭倦。
我覺得,孩子主動地學,比在壓力之下被逼著學,要好得多。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