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靠拼,拼的過程中還要用心,只有步步精心,才不會驚心。——題記
2012年9月,隨著《新白發魔女傳》在湖南衛視的熱播,主演吳奇隆再次受到各大媒體的關注,片酬不斷飆升,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男演員。與此同時,他的另外一個身份也被曝光:12家泰式餐飲店的老板。他雖然只拿每家餐飲店25%的利潤,卻被譽為最會賺錢的老板。
吃是賺錢的前奏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吳奇隆既沒有出唱片,也沒有拍戲,因為,做演員光靠臉蛋和勤奮是不夠的,還得要幾分運氣。有人機遇來得早,有人運氣持續得久,有的人則來去匆匆臉都沒混熟。“做演員,要看得開。”這句話很多明星都說過,卻做不到。好在,吳奇隆做到了。
不拍戲的日子,吳奇隆就去旅行。去過很多地方后,他發現自己最喜歡的還是東南亞,于是在泰國曼谷買了房暫居下來,并將父母接過去一起住。
吳爸爸退休前在臺北一家西餐廳做廚師,頗有手藝,泰國的熱帶蔬果讓他大開眼界,他要發揮自己的專長,烹飪出美味菜肴給兒子品嘗。可是,吳奇隆從不讓他下廚,甚至還將爸爸偷偷采購回來的蔬菜送給了鄰居。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吳奇隆是帶著父母去附近的餐廳用餐,并且,他從不讓父母吃那些面包牛奶之類司空見慣的早餐,而是地地道道的泰式風味:用香茅草加雞肉、牛肉、海鮮煮的粥;用菠蘿、蜜瓜、芒果烤制的果干;還有用檸檬葉、香米一起蒸的爽口飯……
用完早餐,吳奇隆帶著父母去海邊散散步曬曬太陽,到了中午,又領著父母找不同的餐廳吃午飯。泰式午餐更豐富,光蝦就可以在同一間餐廳吃到一百種不同的做法,吳奇隆每次都要點上滿滿一桌。吳爸爸心疼錢,一邊數落兒子鋪張浪費,一邊拼命吃。吃完,吳奇隆掏出一個小本,把每道菜的菜名寫上去,還向服務員打探各種食材的組合,然后讓爸媽在各自喜歡的菜名后面打分:超級喜歡,五顆星;喜歡,四顆星……不喜歡,一顆星。被評超級喜歡和不喜歡的菜肴,都要說明理由。
吳爸爸納悶了,兒子這是怎么了?不出唱片不拍戲就墮落成吃貨了嗎?
更嚴重的是,附近餐廳吃遍后,吳奇隆開始驅車去更遠的地方吃飯,經常是出了城在荒無人煙的鄉村小道上開上四個小時,才找到一家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農家小館,不過味道往往更地道。吳奇隆的怪異行為,終于使得吳爸受不了了,他堅決要回臺灣,還要兒子一起回去。
最終,吳爸賭氣回到臺灣,而吳奇隆依然留在曼谷,并且一住就是兩年。兩年時間里,吳奇隆不知道自己到底去過多少家餐廳,但從四本厚厚的筆記本來算,他已經品嘗了一萬兩千多道風味不同的菜肴,有四百多道被他評了五顆星。然后,他開始了鄉村游:去村落尋找各式各樣的香料,了解它們的產地、種植和采收;去擁擠的集貿市場詢問每種香料和每種熱帶蔬果的價格;向當地農民打聽地道傳統泰式菜的做法……剛開始,打扮成商人模樣的吳奇隆很受那些農民歡迎,大家以為來了一位大商人,要大量采購他們的農產品,但后來,就沒人再搭理只看不買的吳奇隆了。
頻頻出入餐廳的吳奇隆,結識了幾位大廚做朋友,他們教吳奇隆鑒別天然香料和人工香料,也教他做簡單些的泰式大餐。
開店之旅步步精心
兩年后,吳奇隆回到了臺北。看著已經變成大胖子的兒子,吳爸搖搖頭,嘆息道:“你已經徹底沒救了,都胖成這樣了,誰還會請你拍戲?”
吳奇隆卻宣布,他要經商了,開泰式餐廳。吳爸這才明白,原來吳奇隆遠離娛樂圈,瘋狂品菜,是為了積累開店所需的資源。
三個月后,吳奇隆在臺北市繁華的民生東路開了第一家泰式餐廳“PP島”。在吳奇隆之前,民生東路已有不下十家泰式餐廳。他們多是臺灣本地人經營,除了少有的幾家聘請了泰國廚師,大多數都是本土廚師,就連原材料的采購也是在本地,而菜肴的口味更是經過了改良,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喜好。是做正宗泰菜,還是入鄉隨俗做改良菜?吳奇隆最終決定選擇前者。“跳出來,做到與眾不同,別人才會注意你。”這個商業秘訣,是吳奇隆以前拍一部商戰片時的臺詞,他始終記在腦海里。
原材料直接從泰國的田間地頭采購,省卻中間商的傭金,還保證貨源的新鮮;廚師是在泰國結識的朋友推薦的,保證烹飪的菜肴口味地道;就連服務員也是從泰國請過來的,工資比臺北低,還能用泰語招待顧客……由于在泰國旅居過兩年,又做了充分的準備,餐廳開業沒多久,就吸引了大批食客。那些接受不了正宗泰式口味的食客們,吃過幾次后便不再來了,而那些嗜愛口味純正的食客們則奔走相告,就連生活在臺北的許多泰國人也不再自己燒飯,跑到吳奇隆的餐廳來吃飯了。
吳奇隆的餐廳最初推出的菜式,就是他的筆記本里被評了五顆星的四百多道菜。第一個月供應一百道,第二個月再供應另外一百道……前四個月里,每個月的菜單都在換,非常有新鮮感。隨后,經過食客再次打分,被評為五顆星的六十多道菜,成為鎮店之寶。
當了老板的吳奇隆格外忙,他奔波在臺北與泰國之間,采購和招兵買馬成了主要工作,再也沒有時間盡情去各地享用美食。在泰國任何一家餐廳,菜單都是分季推出,一把青菜一條魚在不同的時節可以做出不同的口味,如果想要效仿,就得不斷地去領略。
分身無術的吳奇隆想到了兩個辦法:首先是針對食客推出貴賓卡。消費到一定金額可以由餐廳免費提供去往泰國的機票,只要食客帶回一道新的泰式菜肴,并且得到更多食客的認可,打分在四顆星以上,就能報銷返程的機票。“去泰國不僅可以放松心情,還能滿足你的胃。”貼在餐廳墻上的海報說得非常煽情。其次是鼓勵廚師發現新菜式。這些泰籍廚師每年都有長達三周的回國探親假,他們一旦放假回去,吳奇隆就鼓動他們遍嘗家鄉美食,吃多少錢他報銷多少錢,當然前提是能夠提供一道至少被食客評為四顆星的菜肴。
生意的火爆,使得周圍的泰式餐廳老板很眼紅。有好多挖墻腳的餐廳,許以更高薪水誘惑廚師跳槽,但統統遭到了拒絕。吳奇隆與這些廚師,不僅僅是老板與員工,更是朋友的關系,他們要么是在泰國時相識,要么是泰國的朋友介紹,而且他們在跟隨吳奇隆創業的過程中,感受了吳奇隆每一步的精心規劃,他們覺得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吳奇隆就是那個火車頭。
兩年后,吳奇隆又在新莊、高雄、桃園等地區,分別開了六家PP島餐廳。那些不再被觀眾關注的日子里,吳奇隆心安理得地覺得,做個老板也不錯,年賺幾千萬,還沒有緋聞纏身,挺好!
只賺25%
吳爸爸看到兒子的餐廳經營得風生水起,也想經營一間餐廳。剛好,吳奇隆也有意進一步發展餐飲事業,打算再創一個品牌交由爸爸打理。然而,令他意外的是,爸爸竟然要去北京開餐飲店。
吳奇隆說什么也不同意,他找了很多理由勸服爸爸:“你一個人去北京,那么遠我不放心;北京那么大,滿大街的川菜、京菜、湘菜,你會哪一樣?”
“別說那么多,只要你陪我一起去,什么都不是問題。”爸爸的話,噎得吳奇隆無語了。
在爸爸的堅持下,吳奇隆懷著復雜的心情來到北京。開店前,吳爸爸有言在先,他投資70%,當老板,擁有絕對發言權;而吳奇隆投資30%,是他的手下。店名叫“檸檬葉子”,位于北京朝陽區霄云路。吳奇隆想將此店打造成平民式的泰式餐廳,但是吳爸爸打算定位高端,兩人起了分歧,擁有話語權的吳爸爸執行了自己的方案,還讓吳奇隆在大廳做接待。
事實證明,吳爸爸的堅持是對的,餐廳生意極為火爆。這家餐廳不僅為吳奇隆帶來豐厚收入,還為他重新劈開了一條通往演藝事業的道路。由于裝修獨特,口味正宗,不僅大批高端客戶絡繹不絕,還吸引來大批明星,王菲、趙薇、黃曉明都有自己的固定包間。本想遠離娛樂圈的吳奇隆感到異常尷尬,向爸爸申請調離大堂,但遭到拒絕。漸漸地,這些明星開始介紹一些戲讓吳奇隆演,吳爸爸也慫恿他去演。盡管都不是主角,吳奇隆卻找回了以前那種鏡頭前的幸福感。
后來,吳奇隆才知道,這全是爸爸的良苦用心——來北京開店,定位高端,故意在娛樂圈造勢吸引明星……都是老人家的一番心意。
在父子倆的精心經營下,不到兩年,他們又在北京開了兩家泰式火鍋店。年邁的吳爸爸不想再這么幸苦,便把店全部交給了吳奇隆。可此時,吳奇隆有一半的精力投身到了演藝事業中,無暇顧及那么多店,便在餐廳實行了競聘制,誰能創造更大效益,誰就是老板。餐廳盈利部分,吳奇隆只拿25%,剩下的75%由新任老板與員工分享。重金之下必有能人,新上任的老板果然將餐廳經營得紅紅火火,吳奇隆則當起了甩手掌柜。
看到弟弟和父親的餐飲生意做得很成功,吳奇隆的哥哥吳奇展也想投身商海。之前,吳奇展在臺北一家貿易公司做翻譯,沒有太多積蓄,更沒有開餐廳的資本。吳奇隆沒有投錢為哥哥開餐廳,而是將他安排到一家分店做普通財務,期滿三個月后,又安排到另外一家分店做采購主管,薪水還不及在臺北時的三分之一。
不久,吳奇隆告訴哥哥,他要在中關村附近開家動漫餐廳,如果哥哥有興趣可以競聘老板。首輪競選,吳奇展沒有成功。這在吳奇隆的預料中,畢竟哥哥投身商海的時間太短。一年后,吳奇隆又開了第二家動漫餐廳,這一次吳奇展競選上了。按照之前的約定,吳奇隆還是只拿25%的利潤。
至此,在臺北和北京共有十二家餐飲店的吳奇隆,均只拿25%的盈利,拱手讓別人當起了老板。其實不然,在當甩手掌柜期間,他也分流了經營的風險,而且所有餐廳盈利加起來,數字也非常可觀,他才是真正會賺錢的老板。同時,吳奇隆還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再攀演藝事業高峰。如此財富之旅,堪稱步步精心。
編輯 陳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