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啟迪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因此,必須加強對多媒體教學的研究和探索,不斷提高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水平。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情境;興趣;歷史
多媒體把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集于一體,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再現性和運動變化的可控性、模擬性以及強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因此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可以改變傳統教學的信息傳遞方式,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夠有效地渲染課堂氣氛,還能創設情景啟迪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下面,我以川教版七年級下冊《遼、宋、西夏、金的并立》一課為例,就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在初中歷史課堂的運用問題,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柏拉圖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色彩的心理傾向,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圖像、聲像并舉的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就能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我在《遼、宋、西夏、金的并立》新課導入時,運用多媒體播放了歌曲《滿江紅》,歌曲畫面中有岳飛抗金的激烈場面,這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初步認識岳飛,體會《滿江紅·怒發沖冠》這首詞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的情境。聽完歌曲后教師設問:“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通過看、聽、思,很快把焦點鎖定在岳飛身上,這就激發了學生想進一步了解岳飛的求知欲望和對本課內容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能啟迪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歷史知識敘述的是過去的人和事,一般來說,學生不能直接耳聞目睹,親身經歷。心理學認為,人類各種感官配合思維都具有吸收知識的功能,其中視聽并用的學習效率最高。實踐證明,多媒體手段在這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它通過剪輯了的電影電視畫面、動態電腦及教師精心編制的解說詞,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它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積極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實現《遼、宋、西夏、金的并立》這一課的目標要求,我播放這樣三個錄像片段創設情境:金人南下擄掠燒殺;宋高宗等統治者醉生夢死;岳飛等將領英勇抗金。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岳飛抗金斗爭取得輝煌戰果的原因是什么?在宋軍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為什么要和金達成和議?宋金和議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金人南下擄掠燒殺的暴行可以讓學生明白岳飛的抗金是正義之戰,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宋高宗等統治者的醉生夢死可以使學生明白南宋統治者無心抗戰,一味求和,和金達成和議也是必然。很顯然,視、聽多感官作用于一體的教學手段和干巴巴的文字相比,肯定是前者更能刺激學生的大腦,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對所學知識理解更為深刻透徹,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三、 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能更好地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要讓學生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單靠語言和粉筆來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難以發揮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引入多媒體技術,運用其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景,再現歷史場面,增強真實感,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
須說明的是,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確實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優勢,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它能包辦一切,它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要從歷史教學的實際出發,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使用時要注重科學性,正確掌握多媒體運用的需求時機,做到內容的點撥與多媒體的有機結合,使多媒體的運用做到適時、適度,恰到好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的有效作用,才能達到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真正目的。
責任編輯 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