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西部偏遠農村小學教育困境突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問題。因此,加快布局結構調整,擴充優質教育資源,規范辦學行為,建立教師流動機制是解決上述瓶頸問題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西部;農村;小學教育; 思考
隨著教育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城市教育以其先天優勢得到了快速發展,日益凸顯出教育的規模效益,極大帶動了縣域乃至周邊更廣闊領域經濟的快速增長。而西部偏遠農村小學因生源的急速減退、師資隊伍配備弱化、教育資源不公、城鄉差距拉大等問題致使教育走入了困境。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生源急速減退。隨著西部農村人民群眾對計劃生育、經濟發展等問題認識的逐步提高,農村新增幼兒人數近年來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導致適齡兒童入學率急劇下降。以筆者所在國扶貧困縣偏遠農村為例。近年來小學新入學人數87.2%的學校不超過10人,1~3年級在校生班均不超過15人,92%的農村小學在校生不超過100人。
師資隊伍配備弱化。由于生源的減退,學校辦學規模的縮小,教師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積極性減退,競爭力不強,爭先創優意識淡薄,進而影響學校整體辦學質量下降。
教育資源分配不公。作為普及性、公益性的義務教育來說,無論如何離不開“資源共享”和“機會均等”。然而,現實存在的則是與薄弱學校相對發展的精英學校,由于規模、質量以及人民群眾對學校發展的認識要求等問題的存在,在資源配置上享有優先權,占有較為豐富的硬件資源和師資隊伍。無論是從規模還是軟硬件配備的質量來講,偏遠農村小學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些學校教師隊伍年齡老化,知識結構層級較低,硬件建設不到位,無法獲得均衡發展。
二、推進西部偏遠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幾點思考
首先,加快布局結構調整步伐,實施薄弱學校撤并。近年來,隨著生源的逐步減少,不少地區已開始實施對辦學規模小、辦學層次低的薄弱學校進行撤并,探索建立鄉鎮寄宿制中心小學,但因交通、地域、管理等諸多問題致使規劃一直處于研究討論階段而未實際實施,而一些薄弱學校依舊是偌大的校園、幾名教師面對幾名學生在低效運行。要切實有效地推進偏遠農村撤并,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大力加強輿論宣傳,提高家長認識,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建立健全運行機制,有效實施農村寄宿制小學教育新布局。確實因路途、家庭經濟條件所限等不能進行整合的村級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保留教學點,強化以管理提升其辦學質量,保證每個適齡兒童有學上,上好學。
其次,擴充優質教育資源,以點帶面,帶動區域內教育整體水平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是擴大教育資源的有效探索。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學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理想境界和預設目標。在某種意義上說,學校發展,除了必備的基本教學條件之外,更多的則有賴于教育者個體素質的提高。要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優質教育,不可或缺的就是優秀的教師。在這方面,名師的輻射帶動作用尤顯重要。要充分利用“名師建設”工程,培養和造就高水平、高層次的名師,總結、提煉名師的師德風范和教育教學經驗,在一定范圍內推廣,為薄弱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樹立榜樣。
再次,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營造有利于薄弱學校發展的外部條件。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逐步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努力提高辦學水平,逐步實現鄉鎮內學校的整體均衡發展,基本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讓每一所學校按照法定標準辦學,共同擁有大體均衡的硬件設施和軟件環境,在同一起點上辦學,從而在義務教育領域形成一個公平競爭、良性發展的環境。教育行政部門需要鼓勵學校在辦學規范化的基礎上向個性化發展,提倡和引導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實現教育的多元化,以滿足不同學生的教育需求。
最后,健全教師流動機制,逐步縮小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促進區域內學校教育均衡發展。合理配置師資力量,組織城區、優質學校教師有序流動、執教幫扶,對于解決薄弱學校失衡現象的意義自不待言。然而,僅僅做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在保持這條“下行線”的同時,不妨創造條件疏通“上行線”,讓偏遠農村學校的教師有機會進入城區辦學質量高的學校深造學習,全方位提高其綜合素質。通過“上下兩條線”,促進偏遠農村薄弱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效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學校教育良性發展。
總之,實現西部偏遠農村小學教育質量全面提升,政府要切實加大協調統籌,相關職能部門更要真抓實干,義務教育階段偏遠農村小學教育均衡發展的歷程必將縮短,當地教育健康快速發展的新格局必將實現。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