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問題教學法”除了需要教師精心設置相關問題,使學生步步深入課文主旨外,更需要教師將部分問題的設計權下放給學生,使學生主動參與課程知識的構建,這樣更能體現新課改的精髓。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學生答問;自主設問
最近聽了一堂歷史課。從課堂實施過程可以看出,上課的教師確實花了不少精力放在教學設計上,甚至近乎于“螺螄殼里做道場”。整個課堂以問題貫穿教學過程;教學流程環環相扣,順暢有序;學生回答十分積極,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因此成功地駕馭了整個課堂。
追求課堂問題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新課程內容之一。據此,教師們一改過去“滿堂灌”的做法,精心設計一個個層層深入的問題,把學生步步引入歷史殿堂,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活動起來,使學生獲得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這充分體現了提升學生素質、關注學生發展的新課程理念。
但是,冷靜思考之后不難發現,這樣的課沒了“滿堂灌”,卻來了“滿堂問”。于是我產生了疑問:這種“滿堂問”與傳統的“滿堂灌”有本質區別嗎?這些由教師自己設計的問題完全符合學生的學情嗎?如此教學過程能讓學生真正體驗歷史、感悟歷史嗎?最終的教學效果能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嗎?
在筆者看來,“滿堂灌”是教師在教學上的“包干到底”,一切事情均由教師一人干,學生只需聽課記筆記;“滿堂問”則是教師在教學上的“包辦到底”,所有事情教師都給辦好了,學生只需按教師的要求配合答問,因此在本質上它們沒有任何區別。此類課堂以“問題”形式展開教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積極討論、踴躍回答,表面上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但實際上學生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因為問題的設計,答案的提供甚至回答的流程都是在教師的預設下進行。學生討論來討論去,討論的結果最終還是回歸到教師提供的答案上,于是學生的思想靈感便成了教師答案的陪襯,如此教學自然難以讓學生通過討論思辨獲得歷史體驗與感悟,歷史素養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
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我們相信,這絕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回答問題上。我們可以將此理念進一步深化、拓展,比如在問題的設計上,我們可以讓學生也參與進來,把一部分問題的設計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從“答問”的配角轉變為“設問”的主角,這樣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學生自主設問,可以突出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恰當地把部分問題的設計權交給學生,不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事情可做。他們可以把學習內容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學向縱深方向發展,思維向多元角度擴散,課堂變成一個立體結構。筆者認為,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學生已經是知識的發現者,掌握了相關知識。若能科學地運用這些知識,那么學生整體思考水平便上一臺階,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就得到進一步加強,課堂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2.學生自主設問,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探究。
實踐證明,即使是最熟悉的材料,通過質疑、批評、討論和深思熟慮,我們也可以獲得新的認識。所謂“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道理。從一定意義上說,把問題的設計權交給學生,既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有效途徑,也是解決學生跟著教師的“問題”走而缺乏學習主動性的最佳方法。學生都有強烈的求知欲,這個欲望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自己設計問題來實現。所以,學生設疑、析疑、得出結論,這一教學過程不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適應學生的學情,而且還突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獲得了課堂的話語權,從而促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究。
3.學生自主設問,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個性品質和學習習慣。
學生要設計問題,不僅需要通過閱讀、聯想發現問題,還需要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表述出來。實踐中,同樣的問題往往有多種表述方式,因此,在設計問題與課堂交流中,學生的表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課前布置學生設計問題,能促進學生正確有效地預習新課,從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交流設計的問題,既是學生展示預習成果與相互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發現學生閃光點與調整教學思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從而有利于學生樹立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自信心。
不可否認,把問題的設計權交給學生,在實施之初會有諸多的困難,也許其中最大的困難是來自于我們教師自身的認識。就像有些教師坦言,以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他們能提出什么有質量有價值的問題?言下之意,學生是提不出好問題,把問題的設計權交給學生無疑是浪費時間與精力。但是筆者認為,學生的認知水平低不應成為我們拒絕這種嘗試的理由,因為困難可以克服,能力可以提高。通過長期訓練來鍛煉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我想,這比培養學生能準確回答出問題要強許多倍?;卮饐栴}是一種能力,但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則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能力。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p>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不去嘗試把部分問題的設計權交給學生,實施更有意義的“問題教學”呢?
責任編輯 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