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前需不需要進行預習,課前預習有多大實效,一直是廣大教師爭論的熱門話題。要提高中學語文課前預習的有效性,教師應將預習要求具體化,同時借助朗讀等方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高度的“門檻”,以此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 中學;語文;預習;朗讀;差異性
課前需不需要進行預習,這一傳統話題是廣大教師爭論的焦點之一。有的教師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讓學生課前預習,會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探究的沖動。有的教師考慮到預習的主體是學生,由于不同的學生其智力水平、思維能力、知識基礎和學習習慣等不同,這些差異會直接影響學生預習的程度,進而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我申報了《語文預習的布置策略研究》課題。結合課題實踐情況,我就如何提高課前預習有效性作如下探討。
一、預習三步曲
充分的預習,可以完成認讀這一低層次的閱讀要求,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已經對文本有了初步的整體感知。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了解到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和產生的疑問,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點、難點,為后續學習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為增強課前預習的實效性,教師可將要求具體化:第一步,結合《語文詞語手冊》閱讀課文,解決課文中的疑難字詞。如有的疑難字詞《語文詞語手冊》里沒有,要求學生用字典查詢,并將該知識寫在預習本上。第二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并寫出一百字左右的讀后感。第三步,分析課后的“研討與練習”,如有某個題目不能解決的,摘抄到預習本內。
二、借助朗讀法
朗讀在預習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朗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求知欲。有感情地朗讀,能使枯燥無味的文字變成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畫卷、優美的歌曲、感情豐富的人物、繞梁三日的意境;能把學生帶進五彩繽紛的世界,使學生興趣盎然,提高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能使學生的語言更豐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可以使文章的內容在頭腦中產生立體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因而,在做好相關預習作業后,教師可以借助朗讀讓學生增強對預習重要性的認識。在教授新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先朗讀課文,以檢查他們掌握字詞的情況。接著,讓學生自由朗讀,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讀出感情。教師在朗讀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其實就是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重視差異性
針對班上學生學習層次的差異性表現,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調查,找到問題的根源,再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如將預習第二步的內容更加具體化,要求學生預習后回答:“你認為《秋天》這首詩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讀《化石吟》的時候,你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嗎?請告訴我。”“讀了《看云識天氣》后,你知道了云有哪些種類,它們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它們預示何種不同的天氣情況?”這樣的問題可深可淺,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思考。
此外,預習的形式也應該多樣化。如教師指導學生對課外名著進行批注式閱讀,這種方法也可移植到預習作業中。課前,讓學生在不看任何參考書的情況下感知文本,然后對文本作自由的評點批注。當學生初次接觸文本時,他們的感受和疑問最多,涉及面也最廣。這種課前評點批注可以讓學生把閱讀的初步感受變成文字表達,為后續的課堂口頭表達、質疑討論做準備。
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怎樣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呢?教師可以嘗試先找幾個學習態度認真但成績并不理想的學生,單獨給他們布置預習要求,如“下一節課,老師要請你們給大家講講《濟南的冬天》的具體內容,好嗎”。這樣的要求相應降低了門檻,與他們的能力相匹配。復述課文內容,有利于學生對文中詞語、句式的記憶,有利于學生內化課文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簡單的復述更能讓他們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預習的過程中真正有所收獲。
《語文預習的布置策略研究》這一課題還在進行中,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結合實際尋找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更有效的途徑。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