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勤寫日記是孩子克服習作難和提高寫作水平最為有效的途徑。在語文教學和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貼近生活、關注現實,把自己每天的所做、所見、所聞、所感等有選擇地記錄下來,并養(yǎng)成寫日記的良好習慣,對于提升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提高其習作水平和語文綜合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作文教學;日記;創(chuàng)新表達;堅持;積累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要表現之一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由此可見,“寫”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說到“寫”,必然與作文教學緊密相關。然而,提到作文教學,教師多感到無力、無奈,這主要是因為當下學生的作文現狀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1.學生害怕寫作,沒“料”可寫,或者只字片語,“兔子的尾巴長不了”;2.老生常談,陳詞濫調,寫的東西千篇一律,毫無新意,缺乏獨特個性;3.說假話、大話、空話,缺少真情實感。
如何讓作文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教得有效,學生又寫得得心應手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不斷思考并在多年的日常教學中進行摸索創(chuàng)新,從日記入手來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從低年級段開始,教師即可要求學生寫日記,有則多言,少的哪怕一句話、一段話都行,內容不限,取材廣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均可拿來一記。由于日記一直強調的是“真”,要求學生寫真人、真事,說真話,表真感,抒真情。學生長期練習寫日記,可以扭轉盤曲在習作訓練中的“假”“大”“空”及無病呻吟的毛病。
其次,相對于作文來說,日記不受命題的約束,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不必為了圍繞某一中心而困惑,也不必為了迎合老師而生拼硬造。
再者,在選材方面,空間也更廣闊。不論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還是自己的隱私,只要覺得有必要,都可以在日記中傾訴出來。日記記載最多的是每天發(fā)生和經歷的事,表達的是當時的感受,因而更多了一份真實。所以,有人稱日記是一種“聊天式”的寫作,最富真情實感。
作文教學如何從日記入手呢?
一、善于發(fā)現,適時引導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愛美是人的天性,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如何讓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呢?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課堂是實施作文教學的主陣地,在充分利用這一點的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這個世界每天都發(fā)生著變化,要鼓勵學生從生活中找素材,讓學生明白“原來可寫的東西是如此之多,只不過需要我們多觀察,多發(fā)現”。比如,上下學途中看到、聽到的趣聞趣事,在學校、班級發(fā)生的有趣的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只要能觸動心弦,都可以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時間一久,就會發(fā)現,原來自己已經為作文積累了相當多的活生生的素材。
二、小處入手,重在堅持
日記與作文不同的是,不必強制規(guī)定所謂的字數和篇幅,只要心有所得即可寫就。今天放學途中發(fā)生了一起車禍,學生可以從車禍發(fā)生的原因、現場及帶來的教訓和啟示等方面娓娓道來;倘若今天什么特別的事情也沒有,學生也可用一兩句話描述自己的心情。日記切忌無病呻吟,實在沒有話說時,還可以摘抄一些好詞佳句。如此長期堅持,學生的習作水平一定會得到質的提升。
三、不斷積累,豐富語言
語文的學習是不斷積累的過程。語言和素材是寫作的兩大要素。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學生作文的語言干巴巴的,呆板、生硬,總讓人感到少了那么一點韻味。殊不知,豐富的語言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不斷地積累,日記在這方面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平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每天堅持讀課外書,養(yǎng)成愛閱讀的好習慣。最重要的是,善于從閱讀素材中積累美詞、佳句并進行分類摘抄。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有意注意,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存,為學生作文時運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提供資源,幫他們解決“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難題。
四、勇于表達,大膽創(chuàng)新
生活中,學生每天都在接觸新的事物,能夠引起注意的瞬間比比皆是。每天堅持寫好日記,可以是記一次感動的流淚,可以是一次意外的收獲,不斷地寫下去,寫作的素材就會越積越充實。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說過:“人們高度贊美教師是辛勤的園丁,其實‘園丁’是什么?不就是那些手握大剪刀,‘咔嚓’一剪下去,讓所有枝條都一樣的人嗎?”如果真成這樣,又談何作文教學,談何自主創(chuàng)新?不斷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靈活自如地運用語言,是將積累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所以,請教師少給學生一些束縛,還學生多一些“日記式”的自由。讓作文教學從日記入手,堅持,堅持,再堅持,相信習作對學生來講將不再是語文學習路上的“難路虎”。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