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每個學生在每堂課上都學有興趣、學有所得、學得快樂、學出意義,是新課程改革中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課題。“有效教學”應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培養學習興趣,二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有效教學;興趣;動態生成;習慣
“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提高學習興趣、領略成功的喜悅,在融洽的教學氛圍中,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有效的英語教學應該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是英語學習的啟蒙階段,如同學習母語一樣,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積累過程。在此階段,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興趣和習慣。
1.采用全身動作反應法,引發興趣。例如,在操練單詞階段,我們通常會加入頭腦風暴訓練(“once-twice-three times ”or “react the words I’m spelling”),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對所玩游戲的對象非常熟練,由此激發極大興趣,整個課堂的氣氛緊張而活躍。隨著教師指令節奏的加快,學生的反應隨之加快,學生在反應中,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并用,反應靈敏且印象深刻。
2.利用實物或圖片教學,激發興趣。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的自覺性和自控能力較差,單純地死記硬背單詞往往會使他們感到枯燥厭煩。在教新單詞時,如果采用實物或圖片等,把抽象的詞語變成具體直觀的事物,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想學且樂學。
3.利用課堂即時生成元素,強化興趣。抓住課堂中現實呈現的教學契機,促進學生有效生成。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漂亮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4.創設語言情境,發展興趣。盡量用英文解釋新授單詞或句型的意思,不破壞連貫的語言環境;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己用英語思維單詞意義,加以簡單解釋。創設恰當的語言情境,能使語言材料變成活生生的語境,富有生活氣息。雖然小學生掌握的英語知識很有限,但是他們能夠在所創設的環境中靈活運用,突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充分鍛煉英語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使他們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強化學習英語的內驅力。
二、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英語是一門工具學科。要掌握英語,除了需學習一定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外,還得練就扎實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就是說,英語學習必須結合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因此,英語學習的過程也是習慣養成的過程。小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主要是指形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
1.聽。培養學生認真聽教師或者錄音的示范發音,用心聽他人說英語是至關重要的。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愛模仿,模仿性強,但缺乏自控能力。課堂上,常有學生一聽教師示范發音,就急于開口模仿,結果導致自身發音欠準,而且還影響了他人聽音。因此,在英語起始教學階段 ,教師就要訓練學生靜心聽,可采用“手勢暗示法”,即教師隨著示范發音打手勢,學生邊聽教師發音,邊看教師嘴形,注意口型定位及變化,做到看明、聽清。這樣,發音到位,模仿效果好。
2.讀。小學低級階段是通過教師分音節,學生識記。逐步發展到高年段學生自己讀單詞劃分音節,反復練習,化解多音節詞記憶這一難點。六年級學生經常接觸多音節詞,如:electric三音節詞分段記憶。積極參加語言實踐活動,大膽開口說英語,是英語學習所必需的。教師要想法設法使學生克服障礙,大方、清晰地表達自己,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學生在講英語時,教師不要急于打斷,應允許學生暫時存在某些語言錯誤,待講完后,教師再指出并糾正。這樣做,不干擾學生說話的思路、意念表達,不挫傷其說話的積極性,又能幫助其提高言語水平。同時,糾錯也講求方法,筆者一般采用選擇式糾錯法,讓學生在教師的疑問中自己找出問題并及時改正。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講話音量適度、儀表大方。要求學生根據不同場合,調整自己的音量,小組操練宜輕聲,舉手發言得響亮。
3.寫。引導學生做筆記時有效運用數學符號,如:(1)用>表示程度的遞進關系,如: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seldom>never;(2)用=表示同義詞;(3)用<=>表示反義詞;(4)用->表示連讀;(5)用/表示劃分音節;(6)用()表示可以省略的成分等。合理運用數學符號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做筆記,并形成一套自己的學習風格,提高課堂效率。
4.復習和速記。幾乎每堂課上前十分鐘都會進行小型測驗,形式多樣,可以是口試,筆試或聽力測試。內容大多為上節課的知識重點。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迅速而有效地復習鞏固,并隨即進行檢查。適當地制造一點緊張的氣氛,調動學生每根神經,拒絕拖沓和停滯,加快學生的記憶速度,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