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日常的物理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活動通常會遇到來自兩方面的障礙,要跨越障礙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學會“利用學生”,抓好學習小組建設改進課堂教法與學法,才能讓物理課堂探究活動取得更高效率。
[關鍵詞]課改;物理課堂探究;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隨著課改的深入,探究式學習的理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不少一線教師正在探索與實踐著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我們在各種公開課中能看到很多優秀的課例,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是要真正實施好探究式的學習、達到好的學習效果不只是某一節課的問題,而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要貫穿于日常教學的每一節課中。
在日常的物理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活動,通常會遇到來自兩方面的障礙:一是班級人數較多,學生能力差異大,容易出現一活動就亂,學習效果差。二是教學時間有限,一節課下來完不成探究任務,探究過程總顯得匆匆忙忙,常常留下“夾生飯”。不少教師對課堂開展探究活動產生畏難情緒,平時上課寧愿自己一手包辦,回到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最多上公開課的時候表演一次探究實驗。要跨越上述障礙還必須從探究課堂的核心——以學生為中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學會“利用學生”,抓好學習小組建設和改進我們的課堂教法與學法,才能讓我們的探究活動更高效。
一、學習小組的建設
第一,選好物理學習小組長是前提
物理學習小組長首要條件是有工作熱情,愿意去幫助其他同學;其次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學習小組長同樣也是實驗小組長,在課堂探究實驗及課外的小實驗中擔任組織管理工作。學生在剛接觸物理時通常學習熱情高漲,趁此機會可讓學生主動自薦擔任物理學習小組長。學生自薦要比教師安排要好。通常,會想當小組長的學生都是對物理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并有一定的工作熱情。
小組組員的可以學生自愿組合與教師安排相結合,教師要多了解學生能力上的差異,盡量做到強弱搭配。分小組學習的最大特點是尊重學生的差異,縮小差距,以強帶弱。學習好的學生不僅要自己學會還要會說,讓別人也學會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好。
第二,建立小組合作學習的制度是關鍵
組長負責組員的預習檢查,實驗的分工,課堂實驗紀律監督,實驗儀器的領取和維護。一般實驗小組以三人為宜,這樣做實驗時可以合理地分工:一人操作實驗,一人記錄數據,一人監督實驗過程是否出錯。不會出現有閑人游離于實驗之外。一旦分組完成,就不宜經常換動而應該保持相對穩定。這樣組員之間通過長期的合作可以產生很好的默契,同樣也方便教師管理。
在各小組之間引入激勵機制、評分制度。讓小組與小組之間比比看,誰做得最認真、最好,尤其是課外實驗,小制作要鼓勵創新,給優秀小組一定的獎勵,讓學生更有積極性。
二、課堂教法與學法的改進
首先,將課堂探究實驗與課外實驗相結合。
課堂應該是學生集中學習的時間,要多留出時間展示學生的探究成果,集中討論,所以有些探究實驗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外。對教材中的探究問題進行必要的整合,將每一章相關的幾節內容進行合并成一個探究單元,找出探究核心問題。再圍繞核心問題分成幾個探究子問題。分清哪些問題可以課外探究,哪些問題需要課堂探究。課外探究實驗結果要在課堂內進行展示。
例如,在滬粵版八年級物理教材中,可以將第一章第二節“測量長度和時間”和第三節“長度和時間測量方法的應用”合并成一個探究單元,把本章所涉及的測量工具使用以及特殊的測量方法等測量知識整合到幾個測量任務中。任務一:測量學校跑道內圈的長度;任務二:測量一張紙的厚度;任務三:測量地圖上鐵路線的長度;任務四:測量脈搏跳動60次所用的時間。這些任務可以布置各探究小組課外完成,課堂上集中展示,學生之間互評,實驗方案的合理性和實驗數據的可靠性。千萬不要小看了學生,在學物理之前很多學生已經知道不少測量的知識,所以解決上述問題完全可以勝任。并且,在交流中可以取長補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測量任務,展示起來特別帶勁,特別有成就感,大大激發了探究的興趣,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升了解決問題的信心。
再如,第三章光和眼睛中的有關凸透鏡的三節內容可整合為一個探究主題“我來發明照相機”。仍然用三個課時去逐步探究。課時一:讓各小組從探究近視眼鏡片,遠視眼鏡片的特點和對光的不同作用引入凸透鏡、凹透鏡特點的研究,提前布置實驗設計、器材由學生自備,課堂進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課時二:課堂分組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課時三:完成小制作照相機,由學生課外完成,課堂展示,查資料了解顯微鏡,望遠鏡原理。
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實驗中,能讓學生做的老師絕不能代勞。要讓學生有機會犯錯,犯錯誤往往是最好的學習契機。有的老師為了節約時間,讓學生少走彎路,就把實驗親自演示給學生看,再讓學生去模仿操作,縱使老師不停的說教強調要注意的實驗操作的重點,學生在實際實驗操作中依舊會犯錯。其實,在確保人身的安全和儀器不損壞前提下,完全可以讓學生去嘗試,讓學生自主體驗,此時教師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做好服務員,甚至是觀眾。學生在經歷錯誤中探究,犯錯后再糾正其學習的效果比教師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在學習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時,不必先告訴學生要注意什么,完全可以讓一個學生先上講臺操作實驗,讓其他同學去監督發現他是否犯錯,這時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學生七嘴八舌,有人說,“要先甩一下溫度計再測量”,馬上就有人提出“不對,體溫計才要甩”;讀數時學生看不清刻度不自覺拿出來讀,結果立刻被指出是錯誤的。全班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學生立刻就能體會到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時應該注意什么。
同樣在學習用托盤天平測質量時,在了解天平的原理、量程以及分度值以后,再讓學生閱讀使用說明書,立刻就讓一位學生上講臺操作測量一支筆的質量。結果不用我提醒,全班學生都在提醒他要做什么,這時教師在旁做解說員,把他做的每一步告訴學生。尤其放砝碼時,學生考慮到筆比較輕都會選擇先放最小的5g砝碼,結果無法撼動物體,接著加了個10g的。發現過了,這時相當熱鬧了。有人說撤掉10g的,再撥游碼;有人說撤掉5g的看看10g的有沒有超重,其實學生已經發現了放砝碼也有順序的問題,很快體會到應該怎樣放才能更快地得出正確的結果。
再次,利用學習小組間的合作探究節約探究時間。
學生分組實驗時中除了組員之間的合作交流外,組與組之間也應該有合作探究。如果是有多個探究任務的實驗,或者需要用控制變量法的實驗,可以讓不同小組控制不同變量,將各組得出的數據集中,再經過對照、交流、討論去發現規律。這樣不僅可以節約探究時間、提高實驗效率,還有利于規律的總結。如在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提供給兩種焦距的透鏡分別給不同的組,實驗結論會發現成像規律不僅跟物距有關還跟焦距有關。
探究式教學是否成功是關系課改成功與否的關鍵。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探究能力的提升也只能是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只要我們相信學生,給學生多一點機會動手動腦參與探究,多一點機會去展示自己,當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探究的主人時,學生的探究的思維、意志品質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而我們的課堂探究活動所遇到的問題也會隨著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迎刃而解。
責任編輯 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