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概念是現實生活中某一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是小學生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石。數學概念一般比較抽象,小學生難以正確深刻地理解。在實際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為以后的繼續學習及思維能力的發展打下牢實的基礎。
[關鍵詞] 數學概念;引入;探究;觀察;活動;聯系
數學概念是小學生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石,也將直接影響到以后的繼續學習及思維能力的發展。那么,在小學數學概念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概念呢?
一、巧妙引入,讓學生有興趣去探究概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學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概念引入得當,能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使得學生能緊緊圍繞這一概念進行有效的探究。一般有以下幾種引入方法:
1.師生游戲,引入概念。小學生特別愛玩游戲。如能借游戲引入概念,定能讓學生更有學習的動力。如教學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可采用教師與學生比賽或學生出題考老師的方式,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2.感性觀察,引入概念。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來引入概念,讓學生感到數學概念并不是那么的抽象。如講垂直與平行時,可以讓學生觀察兩根小棒自由掉到地上,會形成什么樣的圖形,并把所形成的圖形畫下來。學生觀察這個現象,畫出所形成的圖形,從而弄清楚“相交”“不相交”“垂直”“平行”等概念。
3.創設疑問,引入概念。學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了疑問,學生更想去探究,更有學習的積極性。
二、組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概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不能讓學生僅僅停留在記憶與背誦概念的層面,而是要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正確表述概念的本質特征。
1.在開展活動中理解概念。教學中,對于一些相對抽象的內容,應盡可能地利用恰當的演示或操作使其轉化為具體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 如在講軸對稱圖形時,對于一般的平行四邊形,學生很容易認為是軸對稱圖形。只有通過實踐操作,才會讓學生明白,看似兩邊大小完全一樣,可怎么對折也不能使兩邊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邊形并非軸對稱圖形。
2.在體驗活動中理解概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數學概念都是比較抽象的,教學中要多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悟。如講克與千克時,書上說1個2分硬幣大約重1克,1包鹽重1千克。教師可以留出時間,用實物讓學生去感受,加強認識。
3.在辨析活動中理解概念。真理越辨越明。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辨析,幫助學生逐步認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便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途徑有:
剖析概念的關鍵詞語。如三角形的高的定義:“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邊叫做三角形的底。”這里的“一個頂點”“垂線”“垂足”都是關鍵詞語。
辨析概念的正、反例證。學生能背誦概念并不等于真正理解概念,教師還要通過實例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幫助他們加深理解。如揭示小數的性質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判斷0.70、0.080、33.020、6.700各數,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從而加深學生對小數性質的理解。
變換概念的表述方式。小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特點之一往往是:對某一概念的內涵不很清楚,也不全面,把非本質的特征作為本質的特征。如有的學生誤認為,只有水平放置的長方形才叫長方形,如果斜著放就認不出來。為此,教師往往需要變換概念的敘述或表達方式,讓學生從各個側面來理解概念。
三、加強鞏固,讓學生在練習中理解概念
“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是《數學課程標準》賦予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師的任務。為此,教學中除了要重視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獲得外,還要加強數學概念的運用訓練,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同時通過運用,讓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概念。
1.在課堂練習中理解概念。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遇到學生會熟練地背出概念內容,但不能靈活運用的情況。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在練習中讓學生到“陷阱”里跑一趟,為的是讓學生“吃一塹,長一智”。
2.在課外實踐中理解概念。數學來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用數學概念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學習了平行線的概念后,讓學生找出身邊的平行線……很多概念,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應把握準每一階段性的具體目標,幫助小學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概念,為以后的學習打下牢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