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二五”規劃對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加快農村中職教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農村中職教育面對這一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應主動辦成新型農村勞動者的培訓基地,辦成現代農業的科技創新示范園,辦成農業科技創新的信息中心,辦成農村遠程教育的服務站。
[關鍵詞] 十二五;農村;中職教育;功能
2010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規劃特別強調:要大力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
作為與服務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最為密切的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應如何發揮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持續、穩步發展,全面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繁榮,將是擺在每一個農村中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筆者認為,在這一背景下,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應具備以下新的服務功能。
一、中職教育是新型農村勞動者的培訓基地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這個“新”字有著核心的地位和豐富的內涵。正確貫徹落實這個重大決策,深刻理解這個“新”字,體現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思路、實現路徑和最終目標等各個方面,以實現“新村貌、新產業、新生活、新風尚、新組織”的“五新”目標。這要求中職教育要結合縣情、區情、校情,利用國家惠農政策和資金不斷整合貧困地區勞動力培訓、公民職業化培訓、再就業培訓等資源,充分挖掘本土專家和人才資源,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的新型農民。
二、中職教育是現代農業的科技創新示范園
中職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通過產學研一體化和農工商一體化,實現農業技術和農業產業發展零距離和無間隙共同機制,圍繞著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主導產業方向,深入田間地頭、農舍小區,開展實用技術指導服務,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商資本投入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應用,逐步形成廣泛參與、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農業科技產業格局,形成“豬—沼(氣池)—果”“職校引導+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山上戴帽、山腰種果、山下養殖、山塘養魚”的科技示范園。
三、中職教育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信息中心
中職教育要構建一個以專家和科技特派員為主體,政府、企業和社會人士及農民廣泛參與的制度,按照“目標統一、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原則整合各種政府和社會資源,聯合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教學機構、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科技力量,建立跨單位、跨區域的科技協作網絡,積極探索形成“資源共享共用、權益合理分享”的協作機制,形成和構建一個農業產業為核心的創新型農村和農業產業發展科技的信息平臺。
建設農村科技創新信息中心,可采用以下模式:
1.充分利用電話資源,開通類似1258、1860一樣的農村專線咨詢服務臺。農民遇到實際問題可撥打電話咨詢,接聽電話人員詳細記錄問題后,再咨詢各類政府部門和專家作答,給農民回電。
2.開通農村信息專網,協調政府各部門負責提供專用信息,敦促農村小學開設農村網絡文化信息站接收信息,專人負責電腦管理和傳單印刷以及科教光碟刻錄,以學生作聯絡,通過學生向農民隨時發布實用信息并將農民需求信息收集上來形成互動。
3.協調鄉鎮級別政府轄區設立網絡文化服務站,為農民查詢信息提供幫助。同時建成農村文化生活俱樂部,適時播放文化、科教等節目,充分利用農村廣播,將最新信息每日向農民播放。
4.在有條件的村落充分發揮村里致富帶頭人的作用,選擇村里文化素質較高或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戶給予一定政策支持,設為信息示范點,推廣其電腦上網服務范圍,盡可能多覆蓋農戶。
四、中職教育是農村遠程教育的服務站
建設農村遠程教育服務站要以“十二五”規劃綱要為指導,圍繞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著眼于全面提高農村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政治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和教學資源,有計劃地對農村黨員干部進行政治理論、政策法規、實用技術、科技常識和文明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在開展遠程教育過程中,要及時發布節目預告,靈活編排節目并公布節目單,方便群眾集中收看;要采用多種形式授課。課程主要采取專家講座、專題輔導、案例分析、操作示范、影視劇等表現形式,力求通俗易懂、寓教于樂,使農村黨員干部群眾喜聞樂見;要加強教學組織管理。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結合具體實際,制訂具體的教學輔導計劃,建立學習制度,并切實抓好落實。要根據農村黨員干部生產、生活特點,采取集中收看與個別學習相結合的辦法,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總之,“十二五”規劃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中職教育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農村中職教育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在新農村建設這塊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