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感悟、體驗能力和興趣構建中小學思想品德(以下簡稱“思品”)教育體系。從思品教育的內在要求去創新思品評價機制,有利于全面考察學生的知、情、意、行,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思品教育;學科調研;課程改革
本著總結和深化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我們對我縣中小學思品學科教育進行了全面調研。通過研讀文字資料(如教材)、問卷、走訪、座談等方式對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思品教育進行調查,在對所得材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寫成這篇報告。但有兩點需要說明:一是我們在寫調研報告時,對新課程改革方方面面的很多優點和亮點沒有寫,而注重于不足和認為應修改和完善的地方;二是我縣是地域較偏的革命老區,因此本文立足于農村的思品教育。
思品教材
我縣初中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北師大版,小學用課改版教材。通過對教材的拜讀和執教教師們普遍認為,課改教材的教育理念大有改變,更趨向學生的成長需求;教材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廢去了“繁、難、偏、舊”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也為教師的教學留有發揮空間。但美中不足的是還沒有完全遵循因人施教的原則,分層建構教材體系;忽視了城市與農村、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學情差別,教材整體上更趨向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學情需求,從教材結構到材料選擇基本上是從城市學生認知角度和生活現實切入(同時也勿視了農村師資的現狀),有些知識、圖片(如人教版第一冊第一課望遠鏡的插圖,農村學校還沒有)不利于農村學校的思品教學。因此,我們認為應分層建構中小學思品教育教材。其理由是:
一、依據中小學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發展規律、認知規律構建學校思品教材。思品教育是一個“人化”的過程。思品教材必須依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理解、體驗和感悟能力和興趣來構建。
我們必須看到城市與農村、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學生的認知能力,原有生活經驗、興趣和心理特點并不完全一樣,且有明顯差別。如對網絡的閱歷城市學生很豐富,不發達地區有的老師還不知道。城市的學生是生活在“以消費為目的,以信息為基礎,以個性作驅動”的文化中,可以說其閱歷多、興趣廣、能力強。而農村的學生,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農村因地域閉塞、物質缺失等因素,與城市學生存在明顯差別。這就需要思品教材的內容應分層建構,真正落實因人施教的原則。
二、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方面去構建。思品教育應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從身邊的事切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成長。然而,大城市與農村、發達地區與邊遠農村的學生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并不一樣,學生的身邊事并不完全一樣,這就決定了思品教材建構應多樣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展開和深入,大綱版教材逐步退出課堂。但我們不能只關注新課程的教材,而遺忘大綱版教材,以至于教材中出現陳舊性知識甚至錯誤性知識也未作修改,仍在課堂上使用。例如,“在不遠的將來,世界最大的三峽水利工程將把長江上游的洪水攔截起來,從而大大減少洪水對下游兩岸的威脅。”(詳見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笫五冊《社會》,人教社2006年3月第3版第104頁)而長江三峽水利工程于1997年11月8日截流,2003年第二期工程結束,2006年5月20日14時大壩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畢。至此,世界規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壩在長江西陵峽全線建成。怎么還能在小學教科書中存在“在不遠的將來”之說呢?新課程教材是逐年遞升進入課堂的,不可能一次性全部取代大綱版教材,有些大綱版教材還得在課堂使用幾年,如我市六年級的大綱版教材至少還需使用兩年,如果不作修訂,這些陳舊(欠科學)知識仍保留在教材中,不僅給學生傳遞不科學的信息,而且還傳遞一種不良的敬業治學精神。這都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我們在進行新課程改革時不應遺忘大綱版教材的修訂。
評價機制
時至今日,考什么教什么,怎樣考怎樣教的現象還十分突出;衡量一個教師的好壞,各級學校錄取都是依據考試成績;無論什么學科在升學中如不考,課程的開設也就如同陶淵明家的“柴門”。所以在當前教育的評價機制中,思品教育一定要考,要將考試分數納入學生升學成績來考評學生,考評教師,否則更容易使人忽視思品教育。再說,我們如果不去引導和促使學生掌握思品知識,又如何去引導學生從知識向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轉化呢?創建新的思品評價機制,促使其教育效果體現在行為上,能整體地評價學生的言行,能全面考察知、情、意、行諸環節的效能,能全面長期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就目前的評估方式來看,主要應在情、意、行的評價引導上下工夫。可喜的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廣,我省思品中考的命題理念和試題范式正朝著更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方向改變。
責任編輯 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