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教學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學習資源,巧思妙設引入問題,啟發誘導解決問題,使學生敢問、多問、善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斷拓寬思路,有效提高其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問題教學法;途徑
當下的一些初中語文課堂“講風”仍熾,依然是教師滔滔地講,學生默默地聽。程式化的套路,使得課堂依然沉悶、低效。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在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通過巧妙設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逐步提高其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如果具有問題意識,他們的思維內部會形成一種自我刺激、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并對已有知識、經驗進行重新理解,從而豐富和發展原有的認知結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使每個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一些問題,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個性品質得到鍛煉,主體性得以逐步形成和發展。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
1.從培養批判性思維入手,注重問題的開放性
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結構、獨特視角來審視前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引導學生反思文中的人物、結構、語言、思想、情感等,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的個性解讀。在教學《信陵君竊符救趙》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司馬遷是以肯定的態度來贊頌信陵君的,同時鼓勵學生對此提出批判意見。批判性思維就像是一塊打火石,能激起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從而碰撞出新異的見解。
2.精選問題,注重問題的合理性,引導學生敢問、善問
有時學生害怕提出的問題淺顯,被教師和同學笑話,顧慮重重不敢提問。這時,教師要善于誘導,給予鼓勵。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分類篩選,挑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作為研讀文本的切入點。對于一些必須通過深入解讀文本才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去解決。當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首先要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然后引導學生一步步解決問題。如在教學《祝福》時,有學生問:“祥林嫂為什么會淪為乞丐?”從而引發了學生對小說主題的再思考。教師要耐心而及時地加以引導,讓學生在不斷質疑中去體會什么樣的問題有價值,什么樣的問題沒有價值。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講究策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學習資源,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敢問、多問、善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斷拓寬思路,提高思維能力。
既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語文教學如此重要,那么在教學中怎樣有效地實施問題教學法?
一、巧思妙設,引入問題
認知沖突是激發學生認知活動的最主要動力。教師可巧妙地利用知識的內在聯系,在關節點或易錯的地方設疑,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穎、富有啟發性且難度相當的問題,吸引學生走進憑其現有知識不能順利解決的問題中。當然,問題的情景創設要孕育新問題。問題要生動有趣,與新知識密切相關,要設疑布陣,造成懸念,使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此時,教師再因勢利導,巧妙導入新課,就會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高潮,使學生不知不覺進入新知識的積極探索狀態。這樣的導入也顯得新穎自然。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會帶著疑問和懸念積極進入新知識的探索狀態。
二、啟發誘導,解決問題
啟發誘導,解決問題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把精力重點放在啟發誘導上,不能滔滔不絕地講。特別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更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死記硬背問題的答案,而只能通過啟發誘導,讓學生感知新知識,嘗試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為后續學習積蓄更多的經驗和更大的力量。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圍繞教學目標將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個臺階式的小問題,使問題相互關聯,層層遞進,這樣學生就有能力沿著這些問題拾階而上,最后攻克總問題。除此之外,教師設計的問題還要有可接受性、障礙性和探索性,即雞毛蒜皮的問題不要問,它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與注意。要想問題設計得好,教師就必須吃透教材、學情,所提出的問題應在新舊知識的交接處,接近學生知識發展的臨近區,準確把握住學生的疑難處、懵懂處、關鍵處,幫助學生感悟問題。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