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解讀不是沒有底線、沒有邊界的“胡思亂想”。在閱讀教學中,真正的多元解讀應是教師、學生在與文本深度對話的基礎上,飛揚個性,糾正隨意性,教師充分發揮“平等中的首席”作用,把握文本的主要傾向,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閱讀文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新課改的閱讀理念,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關鍵詞]多元解讀;愚公移山;思考
在學習《愚公移山》之后,一些教師要求學生對愚公移山這一壯舉談談自己的看法,結果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面對太行、王屋兩座高山建房,真的是愚不可及;有的說愚公不應該移山,可以選擇繞道而行;還有的說愚公靠區區人力,企圖改變大自然,真是自不量力,叫他愚公名符其實……多是否定愚公行為的話語。針對學生這些“獨到”的觀點,有些教師的評價是:這樣的教學鼓勵了學生創造性地閱讀文本,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多元解讀,發展了求異思維,激發了創造性,符合語文新課標的理念。
我個人認為:這些說法是極不負責任的。它造成了語文課本體的失落,放棄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理解課文走偏未及時加以引導,把學生帶入了“多元解讀”的誤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句話說得不錯,但是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對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是有底線的,不是亂讀,不能脫離文本中心。
一、教師要與文本深度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有對文本深入挖掘和準確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實現與文本的對話。教師深度挖掘文本,形成自己對課文內容、生活、人生的感悟,然后把這種感悟、情感傳遞給學生,從而引導學生從“文本地面”進入“文本底層”,去觸摸文本的靈魂,激活學生的“智慧潛能”,讓他們去深度體驗文本,從而提升對話質量。
上述學生關于《愚公移山》的一些觀點,實際將教學目標與文本的閱讀分離開了。教學目標是否正確、精當,是檢驗語文課堂成敗的關鍵。如果教學目標不明,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再怎么多元,最終也只能是南轅北轍。從表面看課堂熱鬧非凡,實質上是拋開了文本的價值在進行所謂的“思維拓展”。而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只需引導學生討論“《愚公移山》到底是贊頌愚公精神,還是愚公移山這一舉動”就能明白。
首先,從寓言這種文體來看,寓言是一種用假托故事來說明某種哲理,從而達到教育或諷刺的文學作品。移山這一行為本身不是教學注意的焦點,而隱藏在故事背后的寓意或道理才是教師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再從文章的篇幅來看,課文對具體的挖山過程描寫很少,卻對挖山態度大寫特寫。文章的主旨決定了材料的取舍詳略。另外,從該文篇幅的安排也可看出,課文要表達的中心就是贊揚愚公精神。所以,教師要細讀文本,潛心會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的心境,把握文本的主要傾向,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走進文本。
二、閱讀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新課標提倡多元解讀,鼓勵學生發表獨特的感受以發展創新思維,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解讀文本以豐富閱讀感受、體驗是沒錯的,但教師要明白閱讀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對于學生那些“越界”的、明顯地歪曲文本主要旨意的解讀,教師不能廉價地表揚,更不能盲從,應適時地點撥、引導,大膽地、認真地加以糾偏。否則閱讀理解、感受的多元,就異化成了隨心所欲的“胡思亂想”。閱讀教學也將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喪失語文教學傳承文化的必要功能。
《愚公移山》這篇寓言,從文體特點來看,就是要借助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立志移山這個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學生在閱讀“愚公移山”后如此創造性地解讀文本,不僅是對《愚公移山》本義的扭曲,也是對“寓言”這一文學樣式的踐踏。
三、教師不能喪失閱讀的主導作用
鼓勵多元解讀,倡導教師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提倡教師做學生“學習伙伴”角色,并不是要教師喪失應有的主導作用,忘記自己“引導者”的身份,被學生牽著鼻子走。當學生的“多元解讀”出現淺解、誤解甚至曲解時,當學生的價值觀出現錯誤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引導學生正確地解讀文本。《愚公移山》只是一篇寓言而已,它體現的是遠古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與理解,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愚公行為。對于理解力、認知力和生活閱歷都還欠缺的學生,教師要告訴他們:不能把寓言當做真實的事實來進行分析,而應跳出寓言中形象和情節的局限來品味寓言的內涵。《愚公移山》向后人提供的,就是一種精神,而這種面對困難,不畏懼、不逃避的精神,今天仍需要我們去繼承并發揚。
責任編輯 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