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向學生提問,又要讓學生質疑。教師提問可為學生質疑引路,拓寬學生質疑的渠道,讓學生具備質疑的能力。教師提問還可以彌補學生質疑的不足,使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養成主動學習語文的習慣。
[關鍵詞]課堂教學;語文;學生質疑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擅長向學生提問,有些教師樂于讓學生質疑。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區別的,又可以互相補充,相互轉化。因此,也完全可以融合起來。
一、用教師提問為學生質疑引路
學生質疑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一開始,哪些問題該提,哪些問題不該提,學生思想上往往是比較蒙眬的。他們一般會從兩個方面去尋找問題:一是教師經常或曾經從哪些方面提出問題,二是教師經常或曾經從學生質疑中選擇哪些問題來討論。例如,七年級學生剛進校,教師為了打破他們思想上“本本主義”的束縛,使他們能夠提出問題來,這樣的學生質疑過程中,就常出現向名家名篇挑戰的問題。如讀了魏巍的《我的老師》之后,有學生提出:能否把最后一段插入倒數第二段中間,把結尾改成:“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熟悉中的人們也難比呵!可惜我沒上完初小,就轉到縣立五小上學去了,從此,我就和蔡老師分別了。什么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當發現學生提出的問題都集中在一兩個方面時,教師就應注意從多方面選擇問題,并讓他們討論“這些問題是分別從哪些方面提出來的”。這樣學生質疑的角度就寬了。既有關于思想內容、段落結構、表達方式的,也有關于字詞句、標點符號的,甚至還有涉及時事政治、社會現狀的。凡此種種,都說明教師提問(包括選擇學生的問題)具有給學生質疑引路的作用。
但是,由于教師和學生所處的地位不同,又存在著年齡差距,因此,有時教師的提問未必能切合學生的思想和學習實際。相反,學生有時卻能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例如,讀了《祖沖之》后,有學生提出:祖沖之最突出的成就是圓周率,為什么本文重點卻寫祖沖之在天文學上的研究(圍繞《大明歷》同戴法興的斗爭),而在數學上的研究卻說得很少?這樣的問題完全可以轉化為教師今后教學提問的材料的。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從學生質疑中積累了大量的問題資料,不僅可以從中直接獲取一些今后教學提問的材料,而且可以從中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狀況,使今后的教學提問更切合實際一些。
二、以教師提問彌補學生質疑不足
在放手讓學生質疑的過程中,學生將逐步具備質疑的能力。但是,我們又必須清醒地看到:學生雖然能夠提出一些比較有價值的問題,但又往往是局部的、零星的。教師雖不能苛求學生全面地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但須以教師的提問來彌補學生質疑的不足。比如,有些問題確實需要讓學生掌握而學生又沒有提出來,這時,就應該以教師的提問來彌補。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確實很好,但是,問題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這時,教師就可以另設計一個問題作為過渡。
另一方面,由于一個班級有幾十個學生,如果這么多學生一起開動腦筋、提出問題,又確實可以彌補教師提問的不足。這是因為教師提問即使再詳盡但只能面對大多數學生,不能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因此也難免掛一漏萬。而讓學生質疑的話,可以促使他們都認認真真地看幾遍書,而他們一旦這樣動起來,有些問題即使不講,他們也能分析、理解。因此,有時教學效果反而更好,其奧秘就在于學生通過認真看書彌補了教師提問的遺漏。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學生質疑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主動學習、主動發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習慣以及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學生的介入意識和敢想敢干的精神的發揚,都是教師的提問所不可替代的。
教師提問與學生質疑的區別是自不待言的,其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轉化的可能和條件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這兩種不同的教學風格是可以而且應該融合的。怎樣融合呢?不妨尋求一條以學生質疑為主、以教師提問為輔的教學路子,或者尋求一條以教師提問為主、以學生質疑為輔的教學路子。事實上,這兩種教法都可以而且已經在實踐中悄悄地產生了。
責任編輯 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