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習作普遍存在程式化、雷同化且書面語言貧乏等現象。要使學生能自如表達所見所聞、所為所感,就必須進行有效的語言積累。學生之間存在性格、生活經歷的差異性,小學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追求“積累個性化與習作個性化同步發展”,引導學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個性化作文。
[關鍵詞]語文;作文;積累;個性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不太重視學生對語言的積累、感悟,忽略啟發學生獨立構想,真情實意地表達見聞、感受和想象,過分強調按照一定的程式布局謀篇。加上一些質量低劣的所謂優秀作文小冊子的影響,造成了學生習作缺乏個性,書面語言貧乏,程式化、雷同化現象嚴重。學生難以自如地表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詞不達意、句不通順、語不合景現象比比皆是。尤其嚴重的是,按這種程式教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探求欲望,思維容易限于定勢;依賴性強,缺少自主閱讀的習慣和濃厚的習作興趣,嚴重制約著其后續的語文學習。
針對這種現象,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與實踐,認為“積累個性化與習作個性化同步發展”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積累個性化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币肓曌鲗懙煤?,腦中就必須儲存足夠數量的詞匯和范文,厚積才能薄發。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可從兩方面進行:
1.生活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認真觀察花草樹木的形態、色彩的變化,鳥獸魚蟲的習性特點,各種自然演變過程,各種人物活動的場面……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載在“觀察積累卡”上。
2.閱讀積累。分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積累。
課內閱讀,教師應著重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與方法,如怎樣選讀物,怎樣進行閱讀,怎樣查找資料,怎樣寫讀書筆記等。閱讀積累的方式有: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的詞句,然后通過練習進行識記;結合教材要求讓學生背誦課文及段落,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讓學生看板書、看插圖復述課文或讓學生做解說員、導游員敘述課文內容等;讀寫結合,讓學生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實踐運用中。
課外閱讀,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個性差異,每學期初開具一定數量適合學生閱讀程度的書目,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堅持寫讀書筆記,進行語言積累、感悟。
二、習作個性化
在抓好語言積累的同時,教師應積極指導學生進行習作訓練。
1.把選材的自由還給學生。每次習作訓練,教師要讓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環境、人、事、場面等作為素材。要實現選材的自由,教師就要擴大學生的實踐領域,使學生能夠在更大范圍內接觸各種事物,感知各種事物。
2.把想象的自由讓給學生。為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出示想象習作的題目讓學生寫,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有馬良的一枝神筆》等。
3.把表述的自由交給學生。教師要盡可能創設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的情景,引導他們運用頗具個性的表述方式,完整、準確、深入地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事物有條不紊地描述出來。
4.把評改的自由留給學生。學生評改習作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案摹钡倪^程既是完善“作”的過程,又是對生活認識的深化過程,是寫出精品習作的必由之路。學生參與評改,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
評改習作可分四步進行:第一步自評自改。學生寫完草稿,獨自朗讀,從讀中發現“閃光點”,從讀中找出問題,進行修改。第二步同桌評改。同桌交換改,做到“六看”——一看行文格式是否規范,二看表述是否清楚有條理,三看句子是否連貫通順;四看詞語用得是否準確,五看標點符號用得是否恰當,六看描述是否生動具體。第三步小組評改。四人一組推選一至兩篇有代表性的習作進行評改。一個學生朗讀自己的習作,讀完后介紹自己在自改中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及寫得精彩的句子,提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其他學生同學在認真聽的基礎上從兩個方面對習作進行評改,點評好詞好句,提出修改意見。第四步集體評改。每個小組推出一篇習作在全班進行交流,師生共同參與。
責任編輯 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