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農村教育狀況相對比較薄弱,許多農村學校采取復式班教學方式。由于復式班教學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教師在教學中可遵循“三環三層”的縱向教學線路,合理地把握好教與學、動與靜、縱與橫的關系。
[關鍵詞]農村復式教學;三環三層;動;靜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地理環境差異大、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國家,且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當前,農村教育狀況相對還比較薄弱,尤其是偏遠地區,由于人口分散,有些教學點及村小交通極不方便,這些地方生源少,成班率低,只有采取復式班教學。
復式班教學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教學活動,主要教學結構由動、靜交替組成。正確理解“動”與“靜”的關系,是提高復式班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動”是學生要學習新知識,進行積極的認識活動;“靜”是學生要獨立探索,也是一種認識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對“動”“靜”關系的認識應持“三互”觀點——互依、互補、互化,不斷調整改進動、靜結構的組合方式,“動”要做到目的性明確,針對性強,指導性強,簡明合理;“靜”要做到靜中求動,靜有利于動。其中,自動作業也是復式班課堂教學中靜態環境的一種基本活動形式,是學生復習舊知、學習新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獲得全面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遵循“三環三層”縱向教學線路。
第一個基本環節:“靜”,引導自學——“動”,檢查講評
“靜”,讓學生憑借自動作業的基本題,引導學生加強自學意向和有意注意,運用“已知”自己去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發現疑難,實行定向和定度的控制。“動”,教師針對學生自學基本題和提出的疑難問題,緊扣教學要求組織評議。對下一步要自學的“新知”或難點進行重點講解,揭示學法,為學生進一步自學提供條件。如在二、三年級的復式班里,三年級學習內容是“商中間有零的和商末尾有零的除法”,二年級的學習內容是“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如果二年級先直接教學8分鐘,那么三年級就需要“靜”8分鐘。假若三年級學生只用3分鐘做完了自動作業,剩下的5分鐘就沒事可做,容易引起課堂紀律的松懈和混亂,影響整個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因而,教師要合理安排,在橫向上做到動、靜同步協調;在縱向上,也應“動”得及時,“靜”得給力。
第二個基本環節:“靜”,自學探究——“動”,重點評議
運用探究性的自學題,引導學生進入“重點”,把思想引向深入,對難度較大的思考題、作業題可以采取小組討論或同桌討論的方式。“評議”要圍繞自動作業的專題,肯定學生的成果,追溯思維過程,注意比較揭示規律。重點針對大部分學生不懂的問題進行剖析。這個環節,若教學內容過多,難度較大,可分成幾塊設計。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注重落實“合理安排‘動’與‘靜’,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要求。“動”為“靜”打基礎,“動”與“靜”相互促進,安排適當,交互次數不能太少,也不能太頻繁,不能給“靜”的年級留下太多的空隙。因而,教師必須對當節課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有效落實自學探究,從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能力,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支配,讓學生多練,多活動,多實踐,多探索。
第三個基本環節:靜”,練習互改——“動”,輔導小結
練習作業可分三類,即基礎作業、技能作業和綜合作業。前兩種側重所學知識技能的訓練,后一種側重本課、本單元知識技能的整理。“互改”,可讓學生自改,然后同桌互改,前后桌集體評改,著重培養一批學習好、責任心強、樂于幫助別人的得力小助手。如檢查練習、作業完成情況,輔導差生等,都可以交給他們去完成。“輔導小結”,既要根據“互改”所得的反饋信息重點進行輔導,以深化和強化學生所做的自動作業,又要引導學生理清所獲的知識是怎樣一步一步得來的思路,加以歸納小結。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復式班的特點,著眼于學生這一學習主體,激發學生的興趣,指明探索的路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教師應先“扶”后“放”,引導學生愛學,教學生“會學”,幫助學生“學會”,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我實踐,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自己解決問題。
雖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建設規劃的不斷推進,學校網點布局不斷優化,但在當前形勢下復式班教學仍然是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不可缺少的辦學形式。由于復式班教學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直接教學時間短、科目多、頭緒繁、任務重的情況下,如何合理地把握好教與學、動與靜、縱與橫的關系,還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的研究探索。
責任編輯 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