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要求下的語文教學,組織形式應是靈活多樣的。教師要善于將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驗、積累,讓學生,暢所欲言,讓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小學語文;感悟;體驗;積累
新課標要求下的語文教學,組織形式應是靈活多樣的。在語文課堂中,不僅要有讀書聲、說話聲,還要有爭論聲、歌唱聲、歡笑聲。教師要善于將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課堂,讓語文課真正“活”起來。
一、語文課要書聲瑯瑯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在讀中積累。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完成對文本的理解。
1.在讀中思考。讀書時帶著問題去讀,學生就會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進而促使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些課文,教師在揭示課題后,可以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求解。學生在讀了一兩遍課文后,大部分問題能解決。對于少數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或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內展開交流談論。
2.在讀中感悟。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新課標尊重學生的感受和獨特見解。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準其與課文內容的結合點,讓學生充分朗讀、感悟。如《趕?!返谌匀欢渭瓤倢戁s海人們的活動,又有細節描寫,生動有趣。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讀,找出感興趣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出其中的趣。
3.在讀中積累。教材中有許多名家名篇,有許多成語、詩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課文反復誦讀,讓學生將這些精華積累于心。
二、語文課要話語滔滔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學生不僅要進行語言積累,學習寫作方法,還要學會運用語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說話訓練,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鍛煉。
1.仿照說。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專家精挑細選的,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提供機會讓學生將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如學完《長城與運河》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說一說別的奇跡,不僅讓學生的愛國情感進一步深化,還可以將文中的優美語言積累遷移,一舉兩得。
2.想象說。許多課文在精彩處留下空白,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課文的留白處加以完善、豐富,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體味理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3.換位說。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感悟、體驗。讓學生進入到課文的情境,設身處地地為課文中的角色想一想,與文本中的角色對話,不僅能感悟理解課文的內容與主題,還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如學完課文《蝸牛的獎杯》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蝸牛當作自己的朋友,對再也飛不上天的蝸牛說幾句話等。
三、語文課可表演助興
新課標要求教師利用兒童活潑生動的個性創設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氛圍。天真活潑好動的兒童有很強的想象力和表現欲,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開展即興表演,符合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課文深入理解的程度,還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表演是對生字新詞的最好詮釋。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有意義的語言環境中識記字詞,效果遠遠好于在無意義的環境或孤立地辨認和識記。在字詞教學中,親身體驗或營造情境時學生理解得更快,記得更牢。如《小稻秧脫險記》中“一棵雜草警覺地抬起頭”中的“警覺”一詞,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以問學生:“大晴天怎么會下雨呢?你有什么疑問?你能將這種疑問,這種好奇表演出來嗎?”
2.表演是對課文中心的最好把握。指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一般應在了解全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品讀中心句或重點段來體會。在教學重點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堂表演。如教學《黃鶴樓送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演繹“送別”場景,從而深入體會詩、文的意境和詩人與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3.表演是作文指導的最好輔助。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時,向學生提供感性素材,進行有步驟、有計劃的引導,學生才不會有“無米下鍋”之難。如指導學生寫人物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堂表演,其他學生細致地觀察人物的神態、動作,這樣寫起作文來就能形象生動、入木三分。
當然,課堂的組織形式有很多種。教師是課堂的駕馭者,只有深入研讀文本,準確地把握重點、難點,以學生為主體。精心組織,設計和引導,才能使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
責任編輯 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