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堂需要詩意。詩意的課堂是語文教師才智與情感的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追求激情的燃放、意境的優美、藝術的想象、語言的韻味,使語文課堂更加富有情趣與詩意,給學生以美的感染與陶冶。
[關鍵詞]語文;詩意;課堂;想象
詩歌是華夏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詩的激情、詩的意境、詩的想象和語言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使語文課更富有情趣與詩意,是新課標理念所倡導的,也是教師應當追求的。
一、追求激情的燃放
詩歌,燃燒著激情的光芒。語文課堂需要激情的燃放,而這種激情的燃放又取決于教師對事業乃至人生的熱愛,對世間的事物和未來世界的關愛之心。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可以先來一段配音朗誦拉開課堂教學的序幕。然后,教師以深情的教學語言牽引著學生走進課文,與文中主人公的命運產生共鳴。期間,“奶奶!請把我帶走吧……”一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朗誦,讓學生喊出人世間最親切動人又極悲涼無奈的心聲,讓情感化作一葉小舟載著一顆顆善良淳樸的童心,遨游在安徒生童話中,人文主義精神在充滿激情的課堂里飄蕩。
二、追求意境的優美
詩歌,有著優美的意境和寬遠的審美空間。領悟詩歌的意境,運用情境教學的手法,將課堂教學營造出如詩的清靈優美意境,可以帶給學生審美享受,讓他們在生動優美的情境中去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課文。如教學《月光曲》一課時,教師可以散文式的教學語言引領學生去感受貝多芬名曲《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景中產生的:先讓學生欣賞鋼琴演奏的《月光曲》,然后師生互動,以甜婉清麗的教學語言或讀或說或探究或想象……月光、浪花、茅屋、琴聲仿佛化作美麗動聽的音符,在字里行間跳蕩。課堂情境與課文意境融為一體,使學生于美的感染與陶冶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三、追求藝術的想象
詩歌是極富想象力的文體。世界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藝術靠想象而存在。”在教學作文指導課《誰下的蛋》時,教師應追求藝術的想象。教學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師指導學生欣賞、觀察春暖花開時節的山野風光。小鳥、甲魚、變色龍等野生動物一閃而過,屏幕上忽然出現一個特寫的鏡頭——一枚小小的蛋安穩地躺在草地上。這時教師提出問題:這枚蛋到底是誰產的呢?由此使教學自然地進入第二部分,即讓學生在短短的二十分鐘內,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動物(母雞、鴿子、鴨子、大肥鵝等)孵蛋時的心理活動及小動物們破殼而出時的場景。這樣的作文課,讓學生將課文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放飛詩一般的想象,自然上得生動有趣。
四、追求語言的韻味
詩歌的語言十分精練,韻律也格外優美。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用詩一般的韻律朗讀課文。如《秋天的雨》中“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一段,在教師的引讀下,課堂上響起一陣陣節奏明朗、韻律優美的朗讀聲。又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一段,教師可以讓幾名學生先輕聲地朗讀,然后每句話增加一些朗讀者,聲調也要求逐漸升高,然后再依次減輕減弱。這樣,朗讀的聲音仿佛是涼涼的秋風,從山的那端、水的那邊,從大雁橫過的天邊飄過來;又好像人們在流金疊翠的沃野,在漫江碧透、層林盡染的林間水邊,發出心中的吶喊與歡呼。這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的朗讀,仿佛是一首音韻婉轉的秋天的歌。這樣的課堂,有一種詩歌的韻律之美在流動。
《小蝌蚪找媽媽》有三段對話。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得細膩而深情,讀出不同的語氣,不同的情感狀態,表現出小蝌蚪的心理活動和情感的變化。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有表情地分角色進行對話朗讀,在充滿田園氣息的音樂中,讀出長輩的熱忱關愛、晚輩天真可愛的人間真情。
語文課堂需要詩意。用詩意裝點課堂,不只是一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操作,更主要的是一種觀念,一種藝術的境界。詩意的課堂是語文教師才智與情感的體現。如果能很好地將詩的激情、意境、想象和韻味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語文課。
責任編輯 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