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新課標理念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應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認真做好課堂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推廣“微型實驗”,體現綠色化學原則。
[關鍵詞]實驗;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綠色化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是中學生獲取化學經驗知識和檢驗化學知識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科學素質的重要內容和途徑,貫穿中學化學教學的全過程。新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實驗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和方法,進一步體驗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學實驗能力。”
一、認真做好課堂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
化學課的演示實驗都是具有基礎性、目的性、典型性、指導性的意義,教師要在熟悉教材和實驗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好演示實驗,一定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所需藥品、操作步驟,并認真觀察和記錄現象,經縝密思考,得出結論。教師必須用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能,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去感化、影響學生。尤其要告誡學生不遵守實驗規程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必要時可結合實驗的正反實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示范,使之形成一絲不茍的精神和嚴肅認真的實驗態度。同時,在演示實驗中不失時機地進行各個環節的啟發,調動學生思維,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去總結。
二、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目前,高中的化學實驗大多注重實驗功能的驗證性,課本編排出實驗條件藥品、步驟,來驗證某物質的性質、某物質的制取方法或某個反應原理,學生依葫蘆畫瓢、照方抓藥,毫無創意和新意。而探索性實驗就是挖掘書本已有的實驗內容和把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聯系起來的有新意境、新內容的實驗,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引導學生去大膽地創新和思考;把學生導入科學探索的新起點、新境界、新高度,讓他們親歷其境,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獵取新成果,從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層次上觀察和思考,使其有較強的知識遷移、創新探究能力,并在創新探索的過程中,“靈感”有所激發。如在高中化學(必修1)第一章實驗(1~5)配100mL1.00moL/LNaCl溶液的學生實驗中,以往教學是教師按“講述——實驗——驗證——討論”的程序,即先講述用什么儀器、實驗步驟、實驗過程中注意的事項,甚至寫到黑板上,學生按照教師講的去做。而按探索性實驗要求,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化學實驗操作技能和一定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物質的量、化學計量在實驗中應用等有關知識,應該能夠自己完成這個實驗。在教學時,教師可只告訴學生實驗內容,讓學生自己準備。做實驗時,教師不必過多地進行講述,只須巡回對個別問題加以指導。
三、推廣“微型實驗”,體現綠色化學原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微型化學實驗是國內外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化學實驗形式,以其儀器花費少、藥品消耗少、操作安全、污染較小、節省時間等諸多優點而被普遍采用。教師可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根據學生數量多,實驗設備較少的現狀,大力推廣“微型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制作一些微型儀器,尋找一些代用藥品,為完成課本一些實驗或探索一些物質的性質提供空間,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索活動。如高一化學(必修1)中的粗鹽的提純、一定物質的量的溶液的配制、淀粉膠體的丁達爾現象、金屬與酸的反應、純堿和食鹽的區別等實驗,均讓學生“常回家做做”,既緩解了學校實驗緊張的局面,又體現了綠色化學減量的原則(減少化學藥品的用量、減少“三廢”的排放量),又調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向成果的轉化,也符合新課程標準中關于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要求。
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本次高中新程改革,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課程內容以及教材編排上,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教科書是基本的課程資源,就化學實驗的編排而言,有實驗、實驗設計、科學探究、思考與交流、實踐活動等形式,并且不分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聯系學生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對教材內容靈活處理,自主開發教具,有選擇性的使用好教輔資料,有效的拓展和完善實驗教學內容,補充教科書內容的不足。在對教材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應靈活有效的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高一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中,就鐵與水蒸氣的反應,課本以“科學探究”的形式提出。教師可先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再在總結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基礎上,結合以往課本、教輔資料中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實驗方案,讓學生比較,從而明白設計的原則和方法,每種設計的優缺點,并完善他們自己的設計方案。
責任編輯 沁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