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堂教學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將生活和數學結合起來,把數學教學放到生活化的情景中去,使生活問題具有“數學味”,數學問題具有“生活味”,兩者相輔相成,從而學生學習從枯燥乏味變為輕松有趣,讓數學與生活更和諧。
[關鍵詞]生活味;數學味;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這個花壇有多大?那棟樓里住了多少戶人家……這些問題都和數學聯系在一起。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數學生活課堂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和數學息息相關。如果教師能把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數學課堂當中,不僅能夠發揮教師的創造性,還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到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去,讓數學生活化,讓生活數學化。
一、“生活味”和“數學味”的相關性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味”和“數學味”不但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從哲學的角度看,生活即數學,數學本身就是生活,在相對平衡時,數學教學就達到了完美。“生活味”是教學的手段,“數學味”是學習的目的,兩者結合到位,才能使課堂教學生動而且富有時代感。
1.生活化的情景。生活化的情景既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知識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緊密聯系身邊的情景進行教學。如在教學“100以內加減法”時,可以設計以下生活情景:“媽媽和小明去買玩具,一個喜羊羊23元,一個灰太狼18元,紅太狼和灰太狼的價格相同,小灰灰是灰太狼價格的一半,如果都買下,一共需要多少錢?”
2.生活化的問題。數學思維活動要不斷地向前發展,就要在教學中有新問題的提出,為學生更深的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因此,生活化的問題更能促進學生思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明明和婷婷一起剪紙,婷婷的蝴蝶剪紙不小心被明明撕成了兩半,明明能否選擇其中一塊再剪一個和婷婷原來一模一樣的蝴蝶剪紙呢?如果能的話,怎么剪呢?為什么?”這是“軸對稱圖形的探索”的課例,教師可以借此引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生活化,更容易理解問題的關鍵所在。
3.數學化的生活。數學化的生活是指如何在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時候,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學有所用。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可以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去實際測量家里某一個房間的長和寬,來計算出這個房間實際的面積,活學活用。
4.在生活中體驗數學。“生活味”和“數學味”相互關聯性的最后一點指的是如何運用生活經驗來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少,更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到數學的存在。如時間是個抽象的概念,如何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時間段的存在,就要通過做游戲,像跳繩、踢毽子、投籃等來實際感受秒或分的存在,使抽象變得容易理解。
數學和生活的關系猶如魚水,又猶如唇齒。對于數學這門嚴謹的學科,不能用簡單的生活方式去處理,應把各種問題從生活中提煉出來,揭示數學問題中的規律性。突出數學味,并不完全意味著數學不再生活化,生活中的數學,才是學生實踐、學習最真實的體驗。因此可以說,生活味是數學味的前提,數學味是生活味的深化。
二、“生活味”和“數學味”的主次關系
通過舉例發現,“生活味”和“數學味”雖然互相影響,但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分清主次關系,避免過分夸大了“生活味”而忽視了“數學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側重點明確,首先,“數學味”是主,“生活味”是輔,要用生活的規律性來揭示數學的客觀性。其次,用“生活味”去調節“數學味”,缺少數學味的生活情景是毫無意義的,沒有生活味的數學味是沒有價值的,兩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最后,生活是學習的方法,數學是學習的目的,目的達到了,方法才顯得行之有效。
總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軌的今天,灌輸式教學、“題海戰術”早就被拋到現代教育之外。在數學課堂中,應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愛好,恰如其分地創造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生活情境,在“數學味”中體現“生活味”的氣息,在“生活味”中展現“數學味”的魅力,這樣讓生活與數學完美結合,我們的數學學習才會更加和諧。
責任編輯 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