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期,卻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正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心理教學
當前,大量的農民工涌進城里,他們的子女則留在農村,與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爺爺、奶奶,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或朋友一起生活,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他們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期,卻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
一、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心理問題的表現
1.自卑。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們覺得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其他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他們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感到非常孤獨,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
2.性格孤僻,行為怪異。留守兒童由于他們的父母長期在外,缺乏和父母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他們的煩惱無從傾訴也得不到正確的引導。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社會交往。他們膽小、懦弱、內心封閉、行為孤僻、脾氣急躁、沖動、易怒,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
3.逆反心理嚴重。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很嚴重。他們覺得自己缺乏關愛,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懷疑,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對別人的不信任嚴重影響了孩子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他們對家人和教師的管教置若罔聞,甚至在公開場合與教師和家長頂撞,以顯示他們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兒童經常違紀、目中無人、不合群、沒有集體主義觀念,有的還沉迷于網絡游戲、早戀等不良行為。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比其他學生要更獨立、更堅強,然而他們的心靈比其他學生更脆弱、更不堪一擊。他們心態極不平衡,情緒波動大,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易受傷,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
二、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問題
1.鼓勵有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將子女帶在身邊生活、學習。保證完善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最有力的保障,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是最好的方法。
2.加強家庭教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愛。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應與孩子經常交流和溝通。除了關心孩子的生活、身體和學習外,更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這樣不但有助于緩解孩子的緊張、焦慮心理,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來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負責撫養監護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應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努力為留守兒童營造近乎完整家庭結構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真正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過分溺愛,做到嚴與愛的有機結合,扮演好家長的角色,給孩子以科學的管理和引導,從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3.給留守兒童找愛心伙伴、愛心媽媽、愛心老師,讓他們困有所幫,愛有所依,學有所教。給予留守兒童心理上的體貼與溫馨,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有一個穩定的情緒、積極的情感,營造和諧大家庭氛圍,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
4.學校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比如給他們過生日,讓每一同學都來關心、關懷他們,消除他們的孤獨感和自卑感,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開展盡可能多的有益的課外活動,比如球類活動,棋類活動,音樂和美術興趣小組,手工制作。讓孩子們的課外生活豐富多彩。
5.學校也可以給留守兒童設立“親情網絡室”或“親情電話室”。 教師和監護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們要讓孩子感到父母時刻關心著他們,滿足他們安全感。因此,我認為讓學生經常以書信、電子郵件和電話的方式來加強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把生活和學習中的苦與樂告訴父母,讓留守兒童能和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談心,溝通,加強情感交流,使他們的情感得以抒發。
6.加強對留守兒童自身的心理素質培養。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要引導留守兒童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正確應對挫折和逆境,培養堅強意志;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多與老師、同學接觸,主動與父母溝通,提高自己的獨立性,堅定性和自制力,從而使自己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總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同心協作,全社會都應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溫馨的生活環境,用真誠的愛去滋潤每一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田,用熱情的火去點亮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心燈,使他們的身心能夠積極健康的發展,真正成為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
責任編輯 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