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國和歐洲文化互動的角度,對一五○○至一八○○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重新進行了解讀,將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試圖還原歐洲早期漢學興起的歷史真相,并開始認真反思當代漢學研究的困境,尋找一個新的出路。該書史料豐富,見解深刻,為讀者還原了一個充滿著文化交流與碰撞的偉大時代。不僅為讀者敘述了早期歐洲漢學形成的歷史和中西初識的過程,同時在更深層次上提出了在運用西方后現代理論進行漢學研究時如何保持中國的文化自覺。書中勾勒了從“游記漢學”時期,到“傳教士漢學”時期,再到“專業漢學”時期的漢學學科發展進程,重點是在“傳教士漢學”。從古羅馬、古希臘對中國的認識為開端,以地理大發現和資本主義的早期殖民擴張為切入點,伴隨著基督教的遠東傳播,集中刻畫了這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角:來華傳教士。作者并以相當的章節逐一介紹了那些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盡力將個案研究與宏大的歷史敘事相結合。從個案出發,以點帶面,洋洋近五十萬字的敘述展示了早期漢學史上“中學”與“西學”的交融與會通,從另一個角度豐富了這段歷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