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歲末年初,俄羅斯人的舞會季便翩然而至。傳統的古典舞會、優雅的現代舞會、奢華的皇家舞會、神秘的假面舞會、熱情的學生舞會,抑或是溫馨的家庭舞會,總之來自舞會的邀請數不勝數,人人都可以盡享歡樂、搖曳生姿。在這個洋溢著藝術氣息的國度里,春天必是踏著優雅從容的節拍欣然到來。
宮廷里的慶典
俄羅斯的舞會潮流源自歐洲。1718年,提倡文明交際的彼得一世下達最高指令,要求俄國的達官貴族們像歐洲人一樣以大舞會的形式來慶祝所有重大事件。每逢舞會之時,沙皇都要親自審核受邀人名單,并且攜家眷前來參加。
當然,那時的舞會更像是在例行公務,因此顯得繁瑣無味。貴婦們身著歐式禮服在男伴的帶領下翩翩起舞,面帶拘謹羞澀的神情。年輕小姐們不敢和男伴談話,往往只和一位搭檔重復跳兩圈。男舞伴們好不容易碰了碰女伴的手指,舞會之后也只能吻吻她們的手背。
真正開心的只有沙皇一人。他是優秀的舞者,鐘情于一種德國風格的舞蹈:整個舞會先在緩慢得近似喪葬曲的伴奏中成雙成對地進行,突然音樂變得歡快起來,貴婦們便撇下舞伴另找新搭檔,現場一片推搡、奔跑、喧嘩。音樂突然轉折,舞會又立即變成原來的步調。這時那些沒有女伴的男舞者們要接受懲罰——喝完一杯酒。有幸免受懲罰的人并不多,而女性中舞姿輕盈優美的當屬彼得一世的女兒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成為女皇之后經常舉辦化妝舞會,這更激起了民眾的活躍參與。女皇喜歡變性的假面舞會——男人喬裝成女人,而女人則喬裝成男人。女皇身著男裝依然美麗動人,不論宮廷舞,還是民間舞蹈,舞臺中的她總是閃耀著迷人的光芒。
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舞會逐漸成為俄羅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時國庫豐裕,貴族的舞會都格外奢華、富麗堂皇。女皇確立了娛樂的基本形式,嚴格要求舞蹈的連貫性,并禁止深色禮服在舞會上出現。1791年,為了慶祝在俄土戰爭中奪下伊茲梅爾,俄軍指揮格里高利·波將金和葉卡捷琳娜二世舉辦了一場舞會,以波羅乃茲舞(波蘭舞曲)作為開場。這是俄羅斯歷史上最絢麗的舞會——萬千燈光聚集,女皇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意,閃耀著鉆石光芒的賓客們盡情享受由黃金餐具盛放的晚餐。24對芭蕾舞者在樂曲中翩翩起舞,這首舞曲在隨后25年里一直作為俄國的非正式國歌。
舞蹈的時代
19世紀的俄羅斯人幾乎沒有停止過舞蹈的步伐。庭院中、集會上、俱樂部里,處處都是他們跳舞的曼妙身姿。于是,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舞蹈時代”,而引領時代潮流的便是舞蹈老師們。
那時的舞會也不再只是宮廷里的盛宴,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開始迷戀跳舞。著名作家普希金在年幼時就經常跟著父母去參加舞會,正是在某場舞會上他與后來的妻子娜塔莎·岡察洛娃邂逅。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著迷于瑪祖卡舞。
19世紀末,人們已經可以在歌劇和交響樂的伴奏下舞動起來了。這時候出現了合成舞蹈(如華爾茲-瑪祖卡、波爾卡-瑪祖卡等)以及所謂的大眾舞蹈(類似嬉游曲的簡化舞)。隨后舞會逐漸被晚會所取代。而到了20世紀,頻繁的革命和戰爭使得這種活動變得稀有罕見。
帝國風VS巴洛克
如今跳舞完全不需要知道音樂伴奏下的姿勢和動作規則。迪斯科舞廳里再也沒有人跳那些古老的舞蹈了。不過跳舞也是因人而異的娛樂,時而還會掀起古典舞蹈熱,比如瑪祖卡或阿根廷探戈。在圣彼得堡市的一家古典舞俱樂部里,人們可以學習13-20世紀的歐洲宮廷舞蹈和民族舞。那里有舞蹈專家和相應的舞臺裝置。每年12月中旬,俱樂部會舉辦一場名為“胡桃夾子”的新年舞會。所有“老鼠”穿著中世紀風格的服裝,戴胡須、尾巴和耳朵?!澳九肌眲t穿著巴洛克風格的鐘形裙,卷發,打蝴蝶結,系彩帶。當然重要的不僅僅是塑造形象,還得會跳舞。
除了各種俄羅斯特色的舞會,人們還可以在施特勞斯的伴奏聲中跳著華爾茲,或是聆聽歌劇獨唱者的美妙歌聲,體驗維也納舞會的別樣風情。總之,人們的選擇很多,根據個人錢袋和愛好,花上300至4萬盧布不等,就能讓自己享受真正藝術鑒賞家的感覺——哪怕只是幾個小時。
[編譯自俄羅斯《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