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蒂娜兒童健康中心在一戰期間曾為軍方醫院,直到1930年才開始收治肺病兒童。健康中心地處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市郊,距市中心僅有30公里,環境獨特怡人,成排的低層建筑使整個中心看上去儼然一座世外桃源。建筑墻面色彩斑斕,全部涂畫上了卡通圖案,突出了中心服務對象為兒童的特點。中心開設的一些治療項目可以幫助克服兒童的情緒困擾及飲食障礙。此外還有動物療法,讓孩子們與馬兒共處,照顧小狗,以培養他們的社會性人格,學會與人相處,與大自然相處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萊蒂娜兒童健康中心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它曾作為軍方醫院救治索卡前線上的奧地利傷病軍人。1927年,一批骨關節結核癥患者進駐萊蒂娜就醫。直到1930年,萊蒂娜才開始收治肺病兒童。在隨后的幾十年,萊蒂娜成為斯洛文尼亞阿爾卑斯惟一一家兒童醫療中心,專門醫治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兒童。隨著各方面的進步,該項治療至今仍在實施,一些新增的治療項目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之中。但是關乎中心生死存亡的諸多問題一直存在。在斯洛文尼亞獨立之初,斯洛文尼亞政府并無十分把握將萊蒂娜中心納入其醫療體制之中;迄今為止,在整個歐洲范圍內,萊蒂娜醫療中心亦屬新生產物。然而,那些忙碌在萊蒂娜的工作人員一直堅信中心的前景燦爛美好,歷經過去數十載的努力,萊蒂娜中心的兒童醫療事業蒸蒸日上。
中心最初由布雷佐維察市政當局創立。政府在兩年前建立了沼澤景觀公園。沼澤公園的建成昭示了萊蒂娜自然資源的寶貴價值。政府議員深知其中的重要性,開始對醫療中心發展給予支持。然而,支持的到來似乎為時晚矣,工作人員們矢志不渝的可貴品質及源源不斷的獨創性才是萊蒂娜發展至今的最大動力。中心繁榮的另一個關鍵得益于各種海外資金的積極援助,例如挪威機械,丹麥丹佛斯公司創始人馬茨?克勞森的特別基金。去年該基金贊助的兩個項目均非丹麥本國項目,其中一個便用于萊蒂娜。一向以高標準著稱的歐盟基金亦撥款資助萊蒂娜進行翻修與運營,彰顯了萊蒂娜醫療中心的非凡潛力。
在整個歐洲的大環境下,機構發展迅速,在治療兒童疾病方面獨樹一幟,最根本的保障是獲得了國家衛生部的許可:萊蒂娜的全部治療項目均屬于國家醫療體制范疇,并得到了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特別撥款。在這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醫療體系是公開的,毋庸置疑,孩子的健康才是最好的社會投資。中心工作人員通過一些校外計劃或其他活動能夠直接獲得百分之二十的基金捐贈,他們必須無條件地執行公眾基金支持的醫療計劃。“孩子是我們工作的重心,”院長羅馬那?萊斯佩格說,“孩子的需求只是小小的誘因,我們為此不斷努力,才能取得出乎意料的成果。”這句話是萊蒂娜的院訓,令人印象深刻。
積少成多 步步為“新”
萊蒂娜健康中心的確非同一般。它位于距離盧布爾雅那市中心僅30公里的一座村落邊沿,周邊環境僻靜雅致,田園氣息濃厚。成排的低層建筑與所處的自然環境相得益彰,儼然一座隱于鬧市角落的桃源仙境。去年,一座寬大的屋頂在騎馬場上方樹立起來,以確保各類室外活動及人畜互動訓練在任何天氣狀況下都能夠進行。近年來,始建于50年代早期的醫療設施外墻,都被涂上了鮮亮的油彩,畫滿了以兒童為主題的七彩圖案,令來訪者一目了然——此處是兒童的領地。行政辦公樓也非常獨特,它由大塊的巖石壘建而成,未進行任何額外的修飾,即給人一種牢固可靠的印象。類似的建筑在普里莫列高原地區隨處可見,大部分由意大利人建造而成。年輕的團隊成員渴望盡快提升中心的整體環境,同時也在籌集資金做更大規模的整修。成員們在改造過程中的每一階段都不遺余力,尤其在建筑內部花費了極大心力。全部設想均來源于身邊俯拾即是的古舊陳設,他們的目標就是利用現有資源營造出更美麗的環境和更舒適的氛圍。這種積跬步以致千里、積少成多的發展理念無處不在,體現著機構成員的核心價值觀。清晨時光,成群結隊的孩子們在草地上蹦蹦跳跳,他們嬌小的身影縈繞在房舍四周。目前在萊蒂娜生活的孩子有60多名,已達到中心的收容上限,但周遭氛圍并無嘈雜之感。午飯前夕,孩子們全神貫注于各類活動,他們的專注之情為中心平添了幾分靜謐與和諧。
一些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治療項目正在同時展開,成效顯著,對孩子們的未來發展也具有決定性影響。中心收治的兒童和青少年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在接受情感發展紊亂和飲食失調的早期治療。該項目也幫助尚未出現語言障礙的患兒,為預防癥狀惡化,進行及早干預治療。此項目名為“健康成長”,專門為那些在情感、行為或與同齡人相處方面存在各種問題的兒童及青少年設立,那些在家庭或學校環境中舉止異常抑或表情彷徨、對學習成績心不在焉的孩子也參與其中。“健康成長”項目旨在阻止病情惡化,治療時長為14天。在幫助上述經受各種困擾的孩子進行情感的整合與修復后,要進一步鼓勵他們重新走入正常生活,為其未來的個人發展奠定穩固的根基。除了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項目,中心還在運用其最古老的治療方法——利用萊蒂娜的天然優勢醫治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兒童。萊蒂娜收治的兒童來自斯洛文尼亞全國各地,來自于社會各個階層,他們的文化背景與種族結構也有差異——因為所有孩子都不需經過任何形式的預選,只要他們同意即可加入其中。
積極有愛的團體
盡管每個項目不盡相同,但中心的全體員工(總共40人)在各個項目中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在與院長、護士長、心理專家主任等人的愉快交談中,我們談到了中心取得如此巨大進步的原因。一方面,女員工們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滿懷信心備感自豪。另一方面,在面對困難與分歧時,她們總能開誠布公,各抒己見,她們的豁達與率真簡直令人不可思議。她們個性開朗、樂觀向上。她們始終遵循著以下工作準則:每位兒童或少年首先是一個獨立體,必須針對孩子各自的特點悉心照料,其次他們才是集體中的一員,其行為需要符合集體的要求,但始終都要考慮其個體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上,她們結合個人觀點與專業評估建立了中心的聯合價值理念。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眾多有趣的治療方法,這些方法別具一格,突出反映了萊蒂娜健康中心治療手法的卓越水準。
“伴侶動物療法”是眾多獨特的治療方式之一。中心里居住著兩個特別的朋友:花斑馬“盧多爾”和溫柔的白色母馬“咪咪”。為什么要選擇馬呢?人們可以在萊蒂娜的網站上找到問題的答案,網站上寫道:“馬兒雖然體形龐大,但是溫順靦腆,同年青的一代一樣,需要我們的支持與關注。孩子們與馬兒有許多相似之處,內心深處也彼此互通。靠近馬兒,與馬兒共處,騎在馬背上——在馬兒的幫助下,兒童和青少年可以“無師自通”,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協作,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另一種治療方法與此相似:讓伴侶犬陪伴孩子,而他們也需要學會照顧自己的小伙伴。伴侶犬與孩子們之間建立起的親密關系,可以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增強孩子們與他人溝通、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
“伴侶動物療法”自實施伊始至今已有五年時間,對項目內成員及療法本身的評價與評估業已臨近。大家對此并不擔心,她們一直在有條不紊地對患兒進行追蹤關注,對孩子們的變化了如指掌。有一小部分患兒中途退出了動物療法項目,而大部分完成項目的孩子出院后的生活順利美滿,與中心內的醫護人員一直保持著聯系,其中一些孩子又回來接受鞏固治療。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六名來自斯洛文尼亞各地的頑皮小孩重返萊蒂娜,他們嘰嘰喳喳地聊天,大方自然地講述著各自的經歷。他們放聲大笑,盡情享受著重聚的歡樂。其中一個孩子瑪亞還談起了過去的小組成員——花斑馬“盧多爾”——他十分想念的一個伙伴。
讓兒童與青少年敞開心扉、積極生活并不是件難事。許多孩子和家長對萊蒂娜充滿感激之情。
[譯自《斯洛文尼亞巡禮》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