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來,簡和維維安生活在他們的運河小船“潘”上。“這是一個真正浮在水上的小屋。”簡·范納站在船頭說道。這條名叫“潘“的小船停泊在牛津運河上,距牛津市以北10英里。船門周圍擺放著玫瑰花,一條布滿鮮花的通道從岸上延伸上船。
簡生活在“潘”上已經15年了,但她在水上的時間總共有27年。當年她在電視上看到一條在運河上行駛的小船時,立刻被深深吸引。“我和我的第一條船‘一見鐘情’。它停靠在柳樹下,柳樹的倒影通過水面投射至室內的天花板上,倒影婆娑,仿佛置身于莫奈的油畫中。”
“潘”相對比較現代,它建造于1985年,船內配有家具——沙發床和可以折疊的餐桌,香松木板覆蓋著天花板和四壁,地板上鋪的是土耳其地毯,一個玻璃門的書柜,兩把舒適的椅子,一架維護很好的踏板縫紉機,還有一個用木頭燒火的爐子。所有這些物件均處于一個只有6英尺寬的空間里。
“當我們買下‘潘’時,它遠比現在簡約,只是用來航行。我們決定把它改造成一間小屋。”簡解釋道。她隨身帶著皮尺,尋遍各種雜貨店,確保任何買來的物件都能與這個空間相融。雖然物件的尺寸比品相更重要,但她還是找到了一些橡木制成的可愛家具和飾品。廚房百葉窗上親手繪制的玫瑰和城堡圖案展示出簡的多才多藝。拉起百葉窗,窗外垂柳和水面自成一景。一扇門通向臥室,門上也繪有相同色調的圖案,一張床緊挨著墻角,它只有一根帷柱,船體本身的三面相當于床的另三根帷柱。
“我喜歡這種愜意的感覺,這里就像一個溫暖的小巢。我喜歡它的舒適——上廁所無需走過好幾碼的空地。”環視室內,就會發現在廚房和臥室之間有一個小巧的馬桶和蓮蓬頭。“暴風雨來臨時,狂風搖晃著‘潘’,驟雨敲打著船頂,人待在船里像被包了一層繭。我感到安全但又沒有與世隔絕。當我住在房子里時,我感到與大自然脫節。”
簡和維維安在水上把他們的4個孩子撫養大。“生活在船上,所有的東西都各有其位,如果你把某件東西放在不屬于它的位置,你就剝奪了其他東西應放的位置——‘多米諾’效應就出現了,船上的生活就會陷入混亂。”
小船自然比磚和水泥造的房子便宜,他們在船上生活得很舒服,并且依然可以做他們喜歡的事情,比如繪畫,攝影。對于住在運河上的人來說,簡和維維安的不同尋常之處在于,他們還有一小塊地種食物,以及經營一家茶室。在那塊32畝大的地里,他們種植著各種東西,從甜薯、茄子,到大黃、覆盆子。簡還養了一種稀有的雞和一頭牛。這些足以讓簡一家人自給自足,并且成為簡經營茶室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周日,簡會為那些沿著運河走路的人開門營業。柳樹下支起座座涼篷,桌布上繡著老式傳統圖案。茶壺是銀制的,茶具是上等瓷器做的,“有時顧客不小心把茶具打碎,我們會把碎片做成馬賽克。”簡會親手烤制小松餅和蛋糕,一種大黃和接骨木花做的蛋糕讓客人垂涎三尺。“每周日我們會接待200名客人。工作很辛苦,我不想永遠干下去,我想去周游英國。”
那么,他們會起錨,乘著“潘”走水路嗎?“也許會吧,但我們還有輛老式房車,我們也想乘房車去旅行。”對于簡一家人來說,在運河船上住久了,讓他們生活在房車里應該能滿足他們接接地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