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他省工作的海南人,每次回三亞,我的感覺都不太舒服。這個城市給人一種雜亂的感覺,從飲食、交通、居住到文化,天南海北,各式各樣,但它呈現的不是一種包融與貫通,而是雜亂與割裂的景象。
關于海南的兩座大城市,海口和三亞,一種流行的說法是“海口是海南人的???,三亞是國際的三亞”。三亞常住人口中,外地人已經超過了本地人,但在坊間,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從生活到工作,都存在著一些彼此埋怨的情緒。
旅游景區與城區的割裂,估計是許多人對于三亞的印象。與海岸線潔白的沙灘、碧藍的海水、園林景觀式的星級酒店相比,三亞城區糟糕的交通狀況、擁擠的城區建筑讓人感覺落差巨大。在三亞新的火車站沒有建成之前,除了飛機場,三亞留給外地人的是那個狹小、陳舊又混亂的汽車站,它看上去,像是一個小鎮的汽車站。
對于旅行者來說,悠閑、安靜本身就是風景的一部分,再美的自然景觀,在嘈雜與擁擠中,也會情趣弱化。作為國際旅游島中的首選之地,在公共假期,三亞是很難再復往日的悠閑與安靜的,一個國慶假期,就擁入了30多萬人,今時今日三亞的海灘,與我90年代初時的印象已是天壤之別。
成千上萬的游人來了又去,成萬上億的資本流進流出,到底給這個島嶼帶來了什么?看著城區那些糟糕的公共交通措施、低矮的小平房、海岸線上那些早已消失的防護林,以及充當著防護林角色的設計丑陋的商業樓盤,總感覺到憂傷。
在西海岸,當地漁村與外來開發商之間的沖突不斷。那些大規模的商業開發項目仿佛從天而降,活生生地造出一個新城,開發商雇傭大批的保安,以對抗與當地居民之間的暴力沖突。
在那些旅游景區,本地人零散的生意被限制,被驅逐,景區紅紅火火,附近的村民卻沒有拿到一分錢的分紅。本屬于國有的海灘上那些標注著某某酒店專用的躺椅,那些驅逐非酒店住客的保安,都讓人感受到無處不在的特權的傲慢與無理。
大量的房地產開發和高爾夫球場摧毀了海南的防護林,而它們原本的作用是防風抗災、護岸固沙、維護生態、美化景觀的。如果你去問當地人,會不會買那些海景房,多數的當地人會告訴你:買不起!如果你再問,買得起會買嗎?他們會說:不會,去充當防護林?。渴聦嵣?,海景房潮濕、鹽分大,并不適合長期居住,從東海岸到新開發的西海岸,那些成片的海景房,平日里十有七空,多數皆為投資所用。
大量的旅游收入在外來的資本與本地政府間進行分配,但島民所獲并不多,這種“公司+政府”的旅游開發模式,其實是一場資本與政府的合謀。在海南,“富旅游,窮島民”早已是一個現實。它是缺乏本地化支撐的國際化。
不可否認,海南的工業資源是比較薄弱的,如果按照資源稟賦的情況來看,旅游資源是拉動當地經濟的主要引擎,但過度、無序的商業開發是以資源破壞為代價的。泡沫化、逐利的商業的可怕在于,它可以毀掉一處美景,也可以毀掉一處人心。它是沒有文化根源的聲色犬馬。
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為商業充當了保駕護航角色。
在這個商業資本力量日趨強大的時代,重新找回公共產品供給與公平公正,是政府的職責所在,民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