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兩個關鍵詞非常流行:一個是歸咎(blame),另一個是圍毆(bash)。這兩個詞已成了美國國際關系的主軸。只要美國一感覺到受了某國的挑戰,它的媒體知識界就會自動或被組織地動員起來,最先是一陣指責歸咎,然后是一陣圍毆,等到整個氣氛形成,它的政府就會通過國安體系采取行動。美國已由這兩個詞,衍生出了兩組觀念:一組是“歸咎文化”(Blame Culture),另一組是“圍毆整人文化”(Bashing Culture)。
這種文化的第一個案例,乃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整日本文化”(Japan-bashing)。日本在戰前即有強勁的工業基礎,二戰中雖然失敗,但戰后的韓戰及越戰卻給了日本重新崛起的機會。在日本快速成長,但尚未對美國造成威脅的這段時間,美國尚樂于夸贊“日本第一”。但從1970年代末開始,日本的強大已使美國不安,于是“恐日癥”(Japan-scare)開始逐漸形成。而日本并無驚覺,還大張旗鼓地豪購西方的文化國寶及大手筆地收購美國地產,甚至紐約的地標洛克菲勒中心也進了日本人的口袋。于是美國將自己的不振歸咎于日本,整日本的心態遂告強化。根據我的印象,當時的《大西洋月刊》一連好幾期都在做日本專輯,把整日本的心態做了理論建構,于是美國開始舉國反日,甚至好萊塢都來踹上一腳,肖恩·康納利和韋斯利·斯奈普斯即主演了一部反日電影《旭日東升》。到了最后,美國中情局公開宣稱,對日經貿是攸關國家安全的大事,接著美國透過外交,聯合了歐洲,簽訂了《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大幅升值,于是日本的匯兌競爭力全部失去,它的外貿遂一蹶不振,整個經濟變成一個泡沫,剎那間破滅。美國的日本威脅也告解除。
今天的“整日本”早已過去,而最近這幾年反復在上演的則是“整中國”(China-bashing)。美國的“整中國”可以分成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乃是吵了好多年的“人民幣低估論”,美國企圖迫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使外貿失去競爭優勢,但有了日本的前車之鑒,中國當然不會屈服。
第二個則是正在上演的“中國軍事威脅論”。這個論調唱了好多年,現在快速升高,美國決定重回亞洲,在南海及東海不斷炮制緊張,以合理化它的“中國威脅論”。可是我認為在亞洲炮制緊張,本質上乃是一種騷擾,它只是讓中國活得不快樂,實質意義應該不大,亞洲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應該也不會冒著和中國敵對的風險。美國只是借著在亞洲炮制緊張,然后利用這種緊張形勢來強化它的軍火輸出。近年來美國在全球輸出緊張,它的軍火輸出已大幅增加,在全球軍火市場的占有率已達到七成左右。今后亞洲的軍火市場再加入,美國的軍火銷售必會更增。
美國的“整中國”,第三個方向,也是真正的主戲,最近已趨成熟并陸續加緊推出,那就是對中國的大型公司,尤其是國企展開杯葛,要讓中國的大公司在國際社會上生存的空間被嚴重壓縮。當中國的大公司,特別是科技公司受到壓縮,中國的科技產業發展即受到阻礙。
因此,我認為2010年底美國專家布雷默(Ian Bremmer)出版了一本《自由市場的終結》,探討國家和公司的市場戰爭誰會贏,乃是個重要的轉折點。該書以新興市場國企為主題,突出國企的力量及其威脅,當然以中國的企業為重點。自該書出版后經過媒體的宣傳,美國終于找到了“整中國”的切入點,它宣稱中企不是美國定義下的公司,而是國家的影子,中企在從事經濟活動時,同時也在做著竊取他國機密的間諜行為。美國最近即以國家安全為名,極力丑化中國的華為、中興通訊、三一重工、海爾等大企業,眾院情報委員會也警告美國和外國公司不要和這些中企做生意。美國也影響了加拿大和新西蘭等國,幸而歐洲尚未加入。借著打擊中國的科技企業來削弱中國的經濟實力,已成了美國“整中國”的主戰場。對于美國的這一波經濟攻勢,中國必須有自己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