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經濟困難時刻,人們越是關注政府改革。我們此次關注“小政府大社會”的地方實踐,背景也是如此。
圍繞“小政府大社會”尤其是“小政府”,各種觀點分歧很大。具體到我們國家,經過歷次政府機構改革,單純從“法定”的公務員數量上看,無論是國別比較還是縱向比較,給人的印象是今天的政府已經是“小政府”。由于在諸多領域政府提供的必要管制、公共服務仍然不足,從邏輯上說,政府改革似乎是從小變大,而不是相反。
如果進一步考察,人們便會發現,政府變小的必要性更大,這與民眾和企業的主觀感受高度一致?!胺ǘā币饬x上的公務員數量雖小,但作為改革的“代價”,財政供養的“干部”群體數量并不小,行政性開支有膨脹趨勢?!叭苁健闭臍v史印記尚在,并在社會經濟領域有強化的苗頭,社會和經濟層面對于政府“松綁”的呼吁高漲,發展社會組織和審批制度改革就是回應這些呼吁。
也就是說,在“強國家弱社會”的格局下,未來政府改革的重點雖已不在于“法定”意義上的人員精簡,但仍是圍繞政府的機構“瘦身”、做減法、放權讓利等,在政府變小的意義上進行,釋放社會和經濟的活力,遏制政府部門自我利益膨脹的趨勢。
因此,如果非要說政府仍然需要變大,那也是在有限的意義上才能成立。事實上,政府要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變強變大,其前提恰恰是在整體意義上變小。政府解決了越位的問題,才有精力解決缺位、不到位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小政府大社會”的地方實踐值得鼓勵,“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仍舊具有很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