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所未有的凜冽寒風正在撕扯和浸淫著中國制造業。
來自工信部的最新統計結果顯示,在中國目前的24個行業中,有22個行業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在過去長達11個月的時間里,匯豐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一直徘徊在50的“榮枯線”之下。而自2011年12月以來,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依然沒有擺脫疲弱的困境。
中國制造業如此長周期的下挫為歷史罕見,對過去中國制造的模式進行重新的反思,并尋找新的出路,正是時候。
產能“泡沫”的覆壓
依靠著高投資帶動經濟高成長,是中國經濟最為鮮明的路徑依賴。巨額的投資不僅來自于國家財政的供給,而且政府可以通過壓低土地、勞動力、資金等各類要素價格以刺激和鼓勵企業進行固定資產投資。
的確,大規模真金白銀驅動了國內經濟的一路迅跑,同時也沉淀下了可觀的生產能力。問題的關鍵在于,由于過低的產能利用率,中國長期積壓而成的生產能力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有效的釋放,產能過剩由此構成了中國制造業的痼疾。
按照全球制造業認同的一般標準,當企業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時,就表明設備閑置過多,久而久之必然形成產能過剩。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不僅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當前工業利用率為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業71.6%的平均水平。
在工信部公布的22個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中,鋼鐵產能已突破7億噸,但市場需求只有5億噸;水泥產能已突破20億噸,市場需求僅為15億噸;汽車產能已突破2000萬輛,目前國內需求完全飽和;造船能力已突破6600萬載重噸,與全球新船年需求量基本持平。
除了傳統行業外,像光伏等新興行業也暴露出產能過剩,資料顯示,當前全球光伏行業需求約為30GW,而產能超過40GW,其中80%的產能在中國。
產能過剩已經直接導致了制造企業“去庫存”壓力的加速聚積。據匯豐PMI的分項數據顯示,9月企業成品庫存指數目前已創下2004年4月匯豐PMI數據調查開始以來的最高值。而據官方PMI數據顯示,成品庫存在指數2012年8月已經抵達歷史最高水平后還將延續升勢。
大而不強是產能過剩帶給中國制造業的一個長期問題。比較發現,雖然2012年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資產總額、入圍門檻的增速都高于美國企業500強,但利潤增幅卻連續3年低于美國企業500強,其中2011年中國企業500強的凈利潤和人均營業收入分別只有美國企業500強的39.5%和50%。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制度的頂層設計依舊偏向于激勵投資、地方政府對GDP存在十分強烈的沖動并對重復建設樂此不疲,以及民眾收入未能實現顯著提升的大環境下,可以用來消化產能過剩的內需力量將微乎其微。
不僅如此,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讓歐美等國中止了高負債和高消費的經濟增長腳步,從而對出口導向特征明顯的中國制造業必然形成強硬的結構性制約,中國制造業試圖借助外力擺脫產能過剩的過程也非常艱難而漫長。
“空心化”的銷蝕
以勞動力、土地等為主要內容的廉價要素資源,不僅讓中國制造業在過去30多年中得到了穩定而持續的低成本供應,而且獲取了巨大的紅利空間。然而,國際經驗表明,任何一國的要素資源不可能總是處于無限供給狀態,資源的稀缺性所引起的價格上升最終可能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重大瓶頸與約束。
勞動力供給“劉易斯拐點”的出現,以及土地資源供給彈性的縮小從而引起要素價格的重估,是最近幾年中國要素市場呈現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報告,從2008~2011年的3年時間,中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上漲33%,而渣打銀行日前對超過200個制造商的調查顯示,2012年前8個月中國企業工資又上升了11%。不僅如此,過去兩年中國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累計上漲了19.6%,企業明顯感到了成本驟增的壓力。
成本的疊增與累加形成了對制造企業利潤的無情吞噬。據不久前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中國500強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2012年制造業500強企業利潤總額同比減少13.66%,收入利潤率同比降低1.24%,平均資產利潤率同比下降1.22%。
在需求持續低迷的市場生態下,利潤的急劇萎縮已經構成了對生產企業經營熱情的重大挫傷,并倒逼企業“逃離”制造業。央企在房地產領域有令不退,武漢鋼鐵集團在2012年準備投入390億元用于養豬養雞等非鋼產業,而上市才一年的江蘇舜天船舶有限公司在日前7.8億元公司債發行完成之后,就公開宣稱將動用2億元資金進行證券投資。
問題的關鍵在于,除成本增加驅動著制造企業“不務正業”外,金融與房地產業和制造業之間比較收益的強烈落差也構成了對制造企業生產動能的極大貶損和沖抵。據《2012年中國500強發展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大的5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總額均只有500強總和的6%左右,利潤總和卻占500強總額的32%左右。
無獨有偶,過去10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產生20%以上的利潤率,但制造行業的總體利潤率卻只有3.2%。行業間利潤差距如此懸殊,長此以往必然引誘著資本流出實業部門并進入金融和房地產領域。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制造企業“去工業化”,中國制造業的“空心化”程度還將加劇。這不僅是因為要素價格的繼續揚升導致企業經營成本的提高以及中國制造業處于產業鏈低端從而形成了對利潤空間的約束,更由于市場秩序的錯亂和政策資源的錯配。
一方面,“土地財政”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的最主要價值取向,在這種取向下,實體經濟的價值將被繼續低估,社會資源配置將越來越多地流向房地產等快錢行業;另一方面,由于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作為支撐制造業發展的財稅和金融改革不會一蹴而就,而在改革失去真正內在動力的前提下,制造業的生存和拓展也將更為艱難。
值得特別警惕的是,隨著國內更多的制造企業加入“去工業化”的陣營,中國制造業“空心化”的風險也會不斷增大—資金的抽離加劇制造企業的“失血”程度,本應強化的研發環節投入將更為捉襟見肘,中國制造業在未來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將更顯單薄。
“轉身”中再飛
在中國經濟的豪華組合陣營中,制造業不僅承擔著創造就業的時代大任,而且貢獻了中國90%以上的出口份額,10萬家優秀的制造商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根基。而在這個時代,提振中國制造業再也不能倚靠勞動力的比較優勢,而必須再造以技術為驅動的價值競爭新范式;再也不能囿于數量增長的加工制造,而必須重塑以品牌營銷為核心的協同效應;再也不能固守制造業的傳統邊界,而必須延展制造業的全新空間與動感地帶。
轉型升級是中國制造業在陣痛之中必須作出的戰略安排,而產業融合則是催發轉型升級的強力杠桿。作為一種擴散性的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的作用就是通過突破原有的產業邊界,降低傳統行業間的進入壁壘,為企業創造擴大規模和開發新品的巨大商機,并形成開放性的產融體系。
一個典型案例是,計算機網絡、通信業和廣播電視業的“三網融合”構建出技術融合—產品與業務融合—市場融合—產業融合的全新業態。為此,國內制造企業可以通過兼并、重組以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和組織形式,可以通過高新技術的嫁接改造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可以通過與網絡產業的對接,加速電子商務發展。
由于產業融合是制造業自身內部或者與其它行業在技術與制度創新的基礎上相互滲透和相互交叉,因此,一方面需要企業增加技術投入和強化技術創新能力,培養和鍛造跨行業的知識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放松產業管制,給企業的產業創新創造寬松的制度和體制條件。
制造業服務化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價值取向。商務部的相關研究成果表明:在全球制造業中,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停留的時間只占其全部循環過程的5%不到,而處在流通領域的時間要占95%以上。因此,服務型制造既是制造業增加值的主要來源,也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一個成功的案例是,勞斯萊斯不再賣飛機發動機,賣的是每臺發動機實際推動飛機在天空飛行的小時數。相比而言,中國制造企業目前仍停留在僅提供產品或產品的附加服務上,而在為行業提供串聯、組合、集成化等系統解決方案以及零部件定制服務等方面的能力依然欠缺。為此,應加快構建服務型制造的產業技術體系,突破關鍵技術,鼓勵探索行業新業態,實施服務型制造示范工程,加快制造業服務化的進程。
作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商業模式創新應當提到中國企業應有的認知高度。“終端軟件+應用內容”的新型商業模式已成為新型制造業的方向,全球競爭已經由產品競爭轉向產業鏈競爭,比如“終端軟件+應用內容”的商業模式讓蘋果取得了產業鏈方面的絕對優勢,從而確立了自己在移動互聯網世界的王者地位。
具體到中國制造業,商業模式創新空間十分廣闊,如企業可加快發展節能環保領域的合同能源管理、現代廢舊商品回收再制造以及各種基于制造的專業服務和增值服務等。
創建新型工業化基地和園區,是構建制造業轉型升級新載體的重要舉措。為此,政府應當推動以產業鏈為紐帶、資源要素聚集的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快工業企業和大項目向集聚區集聚,引導企業和各種創新要素向園區和基地集聚。
決策層應當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進一步提升集約化水平,切實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行綠色發展和循環經濟,使其真正成為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政府還應當協力促進工業園區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大學、研究機構、知識密集的中小企業、制造企業等不同參與主體的作用,同時對產業聚集區重大科技領域如柔性制造、極端制造以及微電機系統中的先進技術研究給予強大的資金支持,以促進企業創新。
轉型升級的結果是高端產業的涌現與壯大,但國際經驗表明,政府對國內市場的保護和必要的政策傾斜,是高端產業順利成長的關鍵。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實行高關稅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以保護國內高端產業搶占龐大的國內市場,結果導致了美國鋼鐵和重型機械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從而使美國替代英國,一躍而成為全球重型制造業的先驅。
不僅如此,由于一些后工業化國家的高端產業在相當長時間內不可能獲得海外市場份額,因此像韓國、芬蘭等國在打造高端產業時也極力保護其對國內狹小市場的獨占。由于中國高端產業不僅在技術上落后于人,且在國際化過程中還會遭遇發達國家的競爭性阻擊,更應該通過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為我國高端制造業創造市場。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對于中國而言,制造業的高端化并不等于放棄傳統的低端產業和環節。瑞士手表、德國雙立人炊具、LV包等都是傳統制造業產品,它們的生命力證明,傳統制造業大有發展空間。特別是,相對于高端產業而言,中國在低端產業領域同發達國家相比仍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如果中國能夠通過技術升級實現制造業產品的精益化生產,僅國內市場就可成為制造業大展拳腳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