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一下下列這些未來的情景吧。
在希臘的左翼激進黨派取得勝利后,新一屆希臘政府表示想要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重新商討之前協定中的一些條款,但是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堅持認為希臘必須遵守當前條件。
由于害怕金融崩潰日益臨近,希臘的存款者們紛紛擁向銀行取錢。這一次,歐洲央行拒絕提供救助,希臘銀行的現金儲備變得極度短缺。于是希臘政府建立起資本控制,并且最終不得不發行德拉克馬以增加國內流動性。
隨著希臘退出歐元區,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西班牙。一開始德國和其它國家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們將盡其所能來阻止西班牙出現類似的銀行破產情況。西班牙政府也宣布增加財政削減幅度并進行結構改革。在來自歐洲穩定機制的資金的支持下,西班牙的經濟狀況又穩定了幾個月。
但是西班牙的經濟仍然持續衰退,失業率飆升至30%。總理馬里亞諾·拉霍伊實行的緊縮措施遭到人們的強烈抗議,致使他不得不進行全民公投。由于他所領導的政府沒有得到選民的足夠支持,只好辭職,這樣一來西班牙卻陷入更深的政治混亂之中。此時德國總理默克爾停止了對西班牙進行更多的幫助,她表示辛勤工作的德國納稅者們做得已經足夠多了。僅在很短時間內,西班牙一家銀行破產,金融危機出現,該國也將要退出歐元區。
在一次匆忙召開的小型峰會上,德國、芬蘭、奧地利和荷蘭都宣布不會放棄他們的共同貨幣—歐元。這只會給法國、意大利和其它歐盟成員國帶來更多的金融壓力。由于現實中歐元區已陷入了部分解體,金融危機就從歐洲蔓延至美國和亞洲。
在中國這一情景也在發生,因為中國領導人也面臨著一場他們自己國家的危機。經濟的下滑已經加劇了社會矛盾,而最近歐洲態勢的惡化又算是火上澆油。隨著出口歐洲的訂單被大量取消,中國的許多工廠都面臨大規模倒閉。
中國政府決定不能進一步冒著加劇沖突的風險,于是宣布實施一系列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抑制失業率的增加,包括對出口者進行直接的財政補助,并且干預外匯市場來削弱人民幣。
在美國,總統米特·羅姆尼在一場艱苦卓絕的競選后上臺,嘲笑著奧巴馬對中國經濟政策的態度太軟弱了。從歐洲經濟傳染而來的問題已經導致了美國嚴重的信貸危機,這時候又加上突然從中國大量涌入的廉價商品,這些讓羅姆尼的團隊陷入困境中。羅姆尼沒有采取其經濟顧問的建議,而是要求對中國出口物征收進口稅。那些在動員選民支持羅姆尼時起到關鍵作用的茶黨支持者們敦促總統采取更加強硬的態度,甚至是退出世界貿易組織。
再過幾年,世界經濟的衰退程度會被未來的歷史學家們稱為第二次大蕭條。失業率會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許多政府由于沒有資金來源,只能采取一些會加重別國問題的措施,也就是貿易保護以及競爭性匯率貶值。由于各國都進入經濟上的閉關自守,頻繁召開的全球經濟峰會除了能帶來要加強合作的空口承諾,再無其它幫助。
很少有國家能在這場經濟毀滅中幸存下來,而那些相對能較好幸存下來的國家都滿足三個特點:低水平的公共債務,對出口和資本流動的有限依賴,以及強健的民主體系。這么看來巴西和印度相對而言都屬于天堂之地,盡管他們經濟增長的前景也極大降低。
大蕭條在政治上的后果更為嚴重,也會產生更長遠的影響。歐元區的瓦解強迫歐洲政治進行一次重大改組。法國和德國已經公開競爭,看誰能成為對歐洲較小國家產生影響的中心。中間黨派為支持歐洲一體化付出代價,卻在投票中遭到極右或者極左黨派的批判。本土主義者領導的政府開始驅逐移民。
在最近的幾個世紀中,歐洲不再是耀眼的民主的燈塔。阿拉伯中東地區對獨裁的伊斯蘭國家的態度有了決定性的轉變。在亞洲,中美間經濟上的矛盾正擴展為軍事上的沖突。在中國南海地區兩國間的沖突日益頻繁,潛伏著可能會爆發成全面戰爭的威脅。
許多年后,有人會問已經退出政壇隱居起來的默克爾總理,是否應該在歐元區危機期間做一些不一樣的事?很不幸的是,她的答案來得太晚,已經無法改變歷史的進程了。
這是否是個遙不可及的場景假設呢?或許吧,但沒有你想的那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