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大英百科全書公司宣布《大英百科全書》將停止發行紙本版,只有網絡版。這不僅僅是《大英百科全書》的挽歌,也是一個時代的挽歌,人類對知識充滿好奇心的求知時代已經結束了。
任何研究現代史的人都知道,現代的網絡是以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為前奏,緊接著又發生蘇格蘭工業革命。它由蘇格蘭迅速擴充到英格蘭,而影響到全世界,而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會發生在蘇格蘭,一點也不使人覺得意外。直到16世紀,蘇格蘭還是歐洲最落后的地區,但17世紀后,蘇格蘭終于提高教育水平,使得蘇格蘭成了人類最早的知識社會,而啟蒙運動的先驅者又推廣系統的人文、社會及自然科學的知識,使得蘇格蘭人對知識充滿了好奇心,于是蘇格蘭遂成為有知識、有創造力、有愿景的社會。
現代的第一批偉大人物,如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發現牛痘的杰佛、發明綜合紡織機的布坎南、發現二氧化碳的布萊克、進化論之父達爾文、治療壞血病的林德、設計現代公路的麥克·亞當、設計現代鐵路的戴爾佛,還有更多皆為蘇格蘭人和在蘇格蘭受教育的人,更不必說思想人物如哲學家休謨,大思想家密爾等人了。
而《大英百科全書》第一版,就在1768年于蘇格蘭的愛丁堡編印,它所代表的就是那個對知識充滿了好奇的時代。它把人文社會及自然科學有系統地介紹,用來教育及供人閱讀,那個時代的人真的會求知若渴地去讀它。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會發生在蘇格蘭絕非偶然。
啟蒙精神除了影響英格蘭外,更透過蘇格蘭移民影響美國。由于蘇格蘭人對知識好奇,有探究精神,他們易地生活,總能求新求變。例如鋼鐵大王卡內基,電報電話大王貝爾就都是蘇格蘭移民后代。當今的人都知道全球精英高等教育及研究最好的是常青藤盟校系統,而常青藤盟校所遵循的乃是普林斯頓大學傳統,而普林斯頓則是效法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早期的普林斯頓校長威瑟斯明出身愛丁堡,他將精英啟蒙精神帶進教育,使普林斯頓大學成效驚人,常青藤的其他學校遂相繼跟上,一脈相傳直到今日。
因此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大英百科全書,它們彼此之間其實是被啟蒙精神和啟蒙價值所統一的。所謂的“啟蒙”指的是人在蒙昧狀態下可以被照亮,而用來照亮人的,乃是透過教育使人與社會的品質被改良,使人對求知充滿好奇心和熱情,也能提升審美意識。總的來說,就是要讓人有探索問題的意志,借著探索再造新人。啟蒙時代富蘭克林曾游歷愛丁堡,就對這個城市的人贊不絕口。
而那個時代早已結束了。現在技術發達,人們透過網絡很容易獲得資訊,當資訊已取代了知識,一知半解,凡事不求深入的新人類遂告出現。消費式的資訊充斥,人對嚴格的知識當然不再有興趣。前幾年人們還會把《大英百科全書》買來當客廳擺設,現在連當擺設都覺得累。2010年版乃是最后一版,印了1.2萬套,至今只賣了8000套,還有4000套堆在倉庫里。當資訊已取代知識,特別是閑聊的軟資訊已取代一切,《大英百科全書》的確到了熄燈的時候,現在還有網絡版,再過幾年可能連網絡版也要關門說再見。《大英百科全書》紙版的停刊,只是它下臺鞠躬的第一個動作而已!
因此,我不是對它的停刊覺得惆悵,而是對那個啟蒙時代的失落覺得惘然。啟蒙時代乃是人類史上最美好的時代,人的品質被改善,人類脫離了蒙昧,網絡被照亮,而現在人類又回到新蒙昧階段。物資發達,心靈萎縮,除了消費外,已不再有新的價值,最主要的乃是啟蒙價值已告失落,而《大英百科全書》停刊所代表的就是那個對知識充滿好奇,人類追求成為全人的時代的結束!
當代有個學術新詞“凋竭”,它是指看不到更好未來,只在現況下糾纏拉扯虛耗的狀態。今天的世界,人已失去了啟蒙理想,已失去了對知識好奇,也不再有自己和社會品質可以變得更好的向往,這不是凋竭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