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8月,中國駐以色列使館教育組組織了幾次“外國人談中國教育”專題座談會,與會的中國問題和教育領域的以色列著名專家學者及曾經在華留學的學生代表等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和學術研究成果,暢談了對中國教育的看法和建議。
一、出席座談的以色列主要專家學者
雅麗芙博士( Dr.Lihi Yariv-Laor),知名漢語語言學家和漢學家,有30多年漢語教學經驗。獲巴黎大學中國語言學博士學位。她是第一部希伯來語版《漢語語法》的著者(2003年出版)。現任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東亞語系主任,是以色列教育部漢語教學專家小組成員。她致力于在以色列開展漢語語言教育,她對漢語教學的貢獻得到了以色列師生和中國同行的廣泛認可。她曾訪問過中國,對中國教育有一定研究。
夏維明博士(Dr. Meir Shahar),1959年出生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畢業于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曾在中國臺北學習漢語,1992年獲哈佛大學東亞語和東亞文明專業博士學位。他曾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任教,現任特拉維夫大學東亞系教授,從事中國問題研究和漢語語言教學。2008年起擔任特拉維夫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他多次訪問中國,并曾在北京大學做過一年學術研究,對中國的教育和國情有較深了解。
尤銳博士(Dr. Yuri Pines),1964年出生于烏克蘭,1979年移民以色列。現居耶路撒冷和北京。1989年獲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94年獲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東亞系教授。尤銳博士于1994-1995年在我國南開大學學習,目前還擔任南開大學客座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文學。尤銳曾多次到中國學習或合作研究,目前每年有近一半時間住在北京,對中國教育和文學等有較深的研究。
葉棠美女士(Ms.Tamara Yaron),以色列與中國友好關系促進會秘書長。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后在美國和中國進修,曾獲“中國政府獎學金”,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學習。曾任以色列總統佩雷斯的秘書,協助艾森伯格集團、Check Point軟件公司、Teva制藥公司等國際集團開展在華業務。
奧娜博士( Dr.Orna Naftali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東亞系講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杜魯門和平研究所研究員。1998年畢業于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東亞系,2007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人類學碩士、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史、中國國家和民族、中國家庭和社會性、中國科技現代化等。
二、教育在造就輝煌中華文明中功不可沒
尤銳博士認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強盛,其中重視教育的悠良傳統功不可沒。
中國古代建立了人類最早的、較全面的教育系統,既有重教育的家庭傳統,也有尊師重學的私塾教育,還有國子監、科舉制度等國家教育系統。國家有“四書五經”等統一教材,民間也有《弟子規》《三字經》等文化和道德傳統教材,既有“有教無類”這樣平等教育的觀念,也有“因材施教”這樣的個性化教育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精華通過各種教育渠道代代相傳,使中國人才輩出。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有諸子百家的學術風尚,留下了《春秋》《左傳》等經典著作,孔子、老子、莊子等大師,以及許多大文豪、詩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哲學遺產,形成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教材。
中國早在隋朝就建立了較完善的科舉制度,科舉制體現了較高的教育水準和教育平等。任何偏遠村野平民都可以通過科舉一舉獲得提拔,擔任朝廷要職,成為治理國家的棟梁。科舉制度成為帝國王朝發現和選用人才的有效渠道,也推動著文官制度的完善。教育的普及統一了信仰。中國王朝意識到“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民權是皇權之本。中國王朝很重視教育后代,讓最有文化的官員擔任太子和王子們的老師。
中華帝國強盛時期,往往也是文化和教育興盛時期,國運衰敗往往也始于教育的衰落。古代中國曾經創造了世界文明的輝煌,馬可·波羅等西方文化使者,帶回了東方中國先進的社會、文化和科技信息,令西方崇尚、著迷。西方的文化復興和工業革命,也借鑒、吸取了中國等東方國家的文明成果。
時至今日,歐美學者還在不斷研究中國古代的科舉和教育體系,并把它作為探索中國文化和社會的重要方面。
三、教育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
夏維明博士、葉棠美女士、尤銳教授等認為,新中國成立之后,前30年盡管處在建設發展的初期,甚至動蕩時期,但不可否認,即便在這些時期,中國領導人也一直在竭力推動城鄉教育和經濟的同步發展以及社會“公平”,中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也不斷加大。
中國重視教育決策而帶來的人才優勢在20世紀中期經濟發展遲緩的年代沒能充分顯現,但其人力資本優勢實際上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打下了扎實基礎。沒有人才優勢,即使有開放政策也難以為繼。中國的人才優勢也是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和幾代優秀教育家不懈努力的結果。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教育經費投入快速增長。1978年之后的20年間,中國的教育經費投資累計達14659億元人民幣,其中財政教育預算撥款8906億元人民幣;分別為1952-1977年教育經費累計投資的14.7倍,財政教育撥款的10倍。年增長率分別為19.1%和17.3%,超過同期世界公共教育投資平均7%的年增長速度。
中國重視教育投入,帶來了明顯的人力資本優勢,厚積薄發,保障了現在中國的經濟騰飛。2010年中國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規劃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0%,在校學生達3300萬人,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
以色列首位女總理梅厄夫人曾經說:“教育投資是最有遠見的投資”,中外無數經驗教訓都一再證明了這句名言的真理性。
四、中國教育需要兼具傳統優勢、
戰略眼光和創新精神
雅麗芙博士、奧娜博士和尤銳教授認為,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改革開放后了不起的成就。中國的經濟迅速崛起,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地位明顯提升,教育投入也大幅增長。他們經常訪華,對中國,尤其北京、上海等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印象極其深刻。
雅麗芙主任含蓄地表示,中國的教育需要均衡發展,在傳統和現代、市場和計劃之間尋求平衡。中國現在的教育問題,以色列也曾遇到過,但是,猶太人來自世界80多個國家,特別是來自歐美國家的猶太人能很快對比反思,尋找最佳對策。以色列的民主議會體制使其任何法規都要在議會經過“三讀”表決,這保障了廣開言路、海納百川,從而使教育實現平穩發展。
奧娜博士談到,教育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長遠事業,尤其是基礎教育,需要堅定的戰略眼光。中國的教育體制中存在官本位、大鍋飯、追逐利潤、行政干預等弊病,這容易埋沒優秀人才,浪費科研精力。中國應適時探討和借鑒西方國家大學自治的做法,把大學打造成真正培養高端人才的地方。
特拉維夫大學執行校長謝愛倫教授認為,學生的創新精神無法由學校單獨培養,因為創新精神首先是一種文化傳統,受到全社會的熏陶。中國在一些領域里有很強的研究能力,但需要多一點冒險和獨立精神,多一點對未知世界的興趣。
尤銳教授的夫人是北京大學的一名教授歷史課的副教授,尤銳的看法多了些歷史的厚重。他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需要不斷反思,汲取教訓,才能繼續前進。中國經濟崛起后,正在認真反思自己的歷史,重新發掘自己的優秀傳統,從傳統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中國未來會走得更好,中國教育將再創輝煌。
五、中以教育合作交流碩果累累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隨著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實力猛增、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中國和以色列的雙邊關系及各領域的友好合作也突飛猛進。2012年適逢中以建交20周年,兩國友好合作更是空前高漲。中以教育合作交流也隨之水漲船高,空前活躍、務實,碩果累累。
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員會秘書長維格多先生對筆者說,以色列政府今年初宣布,每年將撥款4000萬謝克爾(約1100萬美元),用于向中國提供惠及250名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獎學金。這個富有遠見的大膽決策引起了國內外強烈反響,令世人驚嘆。
今年8月中旬,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對以色列3所跨入世界大學100強的大學發表評論說,我們對高校的投入和努力取得了成果,教育和傳統是猶太民族力量的源泉,教育精英是國家的財富,以色列政府將繼續增加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投資。他強調,隨著中國經濟和文化影響力的增強,要更多了解中國。他最近已要求在以色列中小學推廣漢語教學。內塔尼亞胡總理2012年7月底在耶路撒冷總理府會見了應邀來以色列作短期訪問交流學習的24名中國大學生。作為以色列總理能這樣做實屬罕見,這為中以教育合作釋放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以色列社會逐步認識到特拉維夫大學興建孔子學院的積極意義,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海法大學也希望能開辦孔子學院。
以色列教育部漢語、意大利語、阿拉伯語原總督學西勞莫博士告訴筆者,在以色列,要求學漢語的人大幅增加,漢語已經成為除英語外以色列大學生外語選修人數最多的語言,而且漢語已被列為以色列入學考試的外語之一。
以色列的許多專利需要尋求國際市場,其目前的科技實力與中國小康社會建設有著極強的互補性,以色列有很多實業家和大學生希望到中國開辟實業領域、尋求市場、求學深造。據筆者了解,凡是在中國學習或工作歸來的學生或專家,普遍對中國有著良好印象。此外,留學中國也為其自身創造了更多發展機遇。以色列外交部副司長藍天銘先生在今年7月底“中國政府獎學金授予儀式”上感慨地說,他曾在13年前通過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中國,正是在中國留學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
我們認為,一方面,以色列教育界對中國有著合作交流的良好愿望,但不盡了解中國教育的結構與體制,常出現即使愿意合作交流卻無從下手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國高等教育也應對以色列教育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了解。因此,中以兩國教育高層需要加強溝通,中以需要對雙方的教育優勢加強了解,促進兩國教育領域高端項目的合作與開發,促進中國教育再創輝煌。
編輯:孫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