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實現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形成了明確區別于綜合性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特色,成為德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深得學生和就業單位的認可。分析表明,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的成功辦學經驗在于:重點錄取具有職業教育背景或實習經驗的學生;聘任具有實踐工作經驗的教授和兼職教師;專業設置聚焦于應用性專業和學科;教學以實踐為導向;科研以應用為導向;讓企業充分參與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
關鍵詞:應用科學大學;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德國高等教育
應用科學大學是德國一類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高等教育機構,其前身為高等專業學院(Fachhochschule),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1998年開始,為了便于國際交流,避免國外將其誤視為一種高職教育機構,德國高等專業學院開始統一使用“應用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英文稱謂。應用科學大學是德國除了綜合性大學(Universit?觟t)之外的第二大類高等教育機構,在2010/2011年冬季學期,德國共有240所應用科學大學(含29所行政類高等專業學院①),在校學生人數為716630(其中29780人在行政類高等專業學院學習),占德國全部在校大學生的比例為32.1%②。應用科學大學既提供學士層次的教育,也提供碩士層次的教育,并且可以和綜合性大學一起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自成立以來,應用科學大學憑借其應用性科研和實踐性教學等鮮明的辦學特色贏得了學生、家長和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成為德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一個重要基地:德國近一半的信息學和企業經濟學畢業生以及大約2/3的工程師都是由應用科學大學培養出來的。[1]
那么,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是如何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呢?有哪些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的成功經驗呢?本文重點從招生要求、師資要求、專業設置、教學、科研和校企合作等環節來分析應用科學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招生主要面向具有職業教育背景
或實習經驗的學生
應用科學大學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人才培養的第一個環節即招生環節上便十分注重招收具有實踐經驗的學生。應用科學大學招收的學生需要具有“高等專業學院入學資格”(Fachhochschulreife)。這是一種專門針對應用科學大學的入學資格,學生通常是在職業高中、專科高中③或職業專科學校等職業教育學校獲得這一資格。除了接受學校的理論教育之外,學生往往還需要完成1年(在有些聯邦州是半年)的職業實習(Berufspraktikum)才能獲得這一資格。除了這一專門的入學資格之外,持有“普通高校入學資格”(Allgemeine Hochschulreife)④或“綁定專業的高校入學資格”(Fachgebundene Hochschulreife⑤的學生也可申請進入應用科學大學學習。不過,不少專業都要求這類申請者在入學之前先在相關職業領域完成一次學前實習(Vorpraktikum)或者專業實習(Fachpraktikum)。因為有這樣的錄取前提,所以應用科學大學所招收的學生已經普遍具有所學領域的實踐經驗,有不少應用科學大學的申請者甚至在上大學之前已經完成了雙元制職業培訓,獲得了相應的就業資格[2]。這些學生在相關專業領域所積累的實踐經驗及其在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無論是對其個人的學習還是對于提高應用科學大學教學的實踐性都具有推動和促進作用。
二、教師聘任以具有實踐工作經驗為前提
應用型教師是培養應用型學生的一項重要保障。從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的師資結構來看,應用科學大學里除了全職教授之外還有許多來自經濟界、企業和其他社會機構的校外特聘講師(Lehrbeauftragte)。例如,柏林經濟與法律高等專業學院(HWR Berlin)有156名全職教授和495名兼職的校外特聘講師[3]。校外特聘講師能將實踐中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問題融入學校的教學,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此外,這類教師不是學校的固定教員,而是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他們的流動保證了學校教師總是能夠將最新的實踐知識帶入課堂。
從教授的聘任要求來看,應用科學大學的教授不但必須具有博士學位,而且要有5年以上的實際工作經驗,其中有3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還必須是在學校之外的企業或其他機構獲得的[4]。富有實踐經驗的校外特聘講師和教授不僅為學生帶來了實踐性的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尋找實習和畢業設計崗位,為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創造便利條件。
三、專業設置聚焦于應用性專業和學科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的專業設置主要集中在應用性比較強,也比較容易就業的學科或專業領域,例如:工程科學、經濟學/經濟法、行政管理和法律維護、計算機科學、塑造/設計、信息通訊、健康/護理,社會福利與社會教育等[5]。突出應用性可以說是應用科學大學專業設置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其區別于綜合性大學的一個根本標志。德國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專業設置多而全,重在培養學術后備人才,特點在于按照學科內部的發展邏輯設置專業,教學和科研也都十分重視推動學科的發展。應用科學大學重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即能夠應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與此相應,應用科學大學的專業設置也以實際中有待于解決的問題和行業發展對人才能力結構的需求為導向。因此,應用科學大學很少設立純粹的、基礎性的自然科學(如物理學、化學)或社會科學(如社會學)專業,甚至完全不設立此類專業。如果設立的話,更多的也是應用性的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專業。例如科隆應用科學大學(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設有“應用社會科學學院”,開設社會工作管理、幼兒和家庭教育學、社會法律咨詢等學士或碩士專業[6],最近又新成立了“應用自然科學學院”,開設了技術化學和藥劑學化學兩個學士專業,并且計劃開設物理技術和生物醫學技術兩個專業。[7]
四、教學以實踐為導向,突出實踐教學環節
應用科學大學在教學方面最大的特點是注重實踐,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與理論教學相比,實踐教學環節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包括實驗教學、實踐學期、項目教學、畢業論文和學術考察等。其中,實踐學期(Praxissemester)是應用科學大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期間,學生必須要在企業或其他組織機構中完成至少一個實踐學期,而且學校通常要求這些校外機構所提供的實踐教學和學校所提供的理論教學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另外,應用科學大學的學生一般選擇在企業中完成其畢業論文。通常來說,在企業中完成畢業論文的學生比例為60%~70%,在有些學校,這一比例甚至達到90%以上⑥。其次,就教學內容而言,應用科學大學即使是在理論教學中也表現出明顯的實踐導向,學校所強調和看重的并不是系統性的學科知識的傳授,而更多的是科學知識和方法如何被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偏重于傳授那些與職業和行業實踐密切相關的專業知識。這一特點也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在高校信息系統(HIS)的一項調查中,“應用科學大學的教學內容具有實踐性”得到了97%的學生的認可。最后,在教學方法上,應用科學大學的教學除了使用課堂講授法之外,還結合使用實地教學和案例教學等多種有助于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教學方法。[8]
五、科研以應用為導向,貼近實踐
應用科學大學在成立之初被設計為一種以教學為主的高等教育機構,很長一段時間里,德國的高等教育決策者并沒有將科研和發展看成是應用科學大學的任務,直到1985年《高等學校總綱法》(Hochschulrahmengesetz)得到修改之后,應用科學大學方才獲得了從事應用性科研和發展的任務。隨后,各聯邦州也相繼修改了本州的高等學校法,賦予了應用科學大學從事應用性科研與發展的使命。此后,以應用為導向的科研逐漸成為應用科學大學除了實踐性教學之外又一個區別于綜合性大學的標志性特點。正如德國聯邦教育與科研部(BMBF)所指出的那樣,應用科學大學的科研是以應用為導向和貼近實踐的。它并不是去尋找“最高真理”,而更多的是尋找馬上可以付諸實施的問題解決方案。[9]
德國政府著力引導和大力支持應用科學大學開展應用性科研。聯邦教育與科研部專門設立了針對應用科學大學的科研資助路線,并且鼓勵應用科學大學與企業聯合開展應用研究。例如,為了增強應用科學大學的科研競爭力,使其有能力和綜合性大學一樣通過競爭獲得第三來源資金(即來自歐盟、聯邦政府、德國科研聯合會等的科研資金),德國聯邦教育與科研部于1992年啟動了“應用科學大學的應用性科研和發展”專項資助路線。2003年,聯邦教育與科研部調整了資助路線的方向和重點,將重點放在資助應用科學大學與經濟界、綜合性大學和其他科研機構所開展的合作研究。資助路線的名稱也相應地被改為“應用科學大學與經濟界聯合從事的應用性科研”。這條資助路線旨在增進應用科學大學與校外伙伴聯合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促成知識和科技的轉移,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加強應用科學大學教學與科研的結合,通過讓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參與應用性科研項目并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按照規定,科研課題申請需要滿足以下三個前提條件:第一,至少與一個企業(主要是中小型企業)開展合作研究;第二,作為合作伙伴的企業必須承擔至少20%的科研成本(現金或等值服務);第三,提交一份意向書,介紹科研的目標、收益和參與企業[10]。應用科學大學目前已經成為受德國企業歡迎的重要科研合作伙伴。企業投資也成為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科研資助的主要來源。2008年,國立的應用科學大學共贏得了2.46億歐元的第三來源資金的資助,其中有1.01億歐元來自企業。[11]
應用性科研對于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除了讓學生參與應用性科研項目,直接鍛煉和發展從事應用性科研的能力之外,應用科學大學的教師還通過教學和科研的結合,將科研結果融入教學,向學生傳授應用性和實踐性知識,幫助學生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重視校企合作,
讓企業全面參與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
校企合作可以說是應用科學大學實現其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之目標的關鍵。無論是實踐性教學還是應用性科研都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與此相應,應用科學大學十分重視讓企業全面參與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各項工作,包括:企業向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和畢業設計崗位,企業委托大學進行科研或與大學開展聯合研究,作為培訓企業擔任大學雙元制專業的培訓伙伴,參與大學的師資建設(如在大學設立基金教席或者提供兼職教師),資助大學設立實驗室/研究機構以及參與高校的管理與決策。學生、教師、學校和政府等不同參與主體分別以各自的方式積極參與或促進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教師與企業開展聯合研究、向企業提供咨詢、參與企業的產品開發;學生通過在企業實習、完成企業提供的實踐教學項目、完成畢業設計和參加雙元制培養項目等方式參與校企合作;學校方面則通過成立“跨學科的能力中心”將全校的科研實力和服務能力整合起來[12],面向企業提供全面系統的服務,并為此成立專門的科技轉化公司,推動校企合作的開展。例如,明斯特應用科學大學將全校的科研力量整合為6大能力中心,即:建筑、環境和資源,健康/生命科學,產品開發/程序開發,應用社會科學,企業管理/服務管理,交流/信息。每個能力中心包括許多不同的研究領域,例如“建筑、環境和資源能力中心”包括以下16個研究領域:建筑/工業建筑、設計性工程建筑、能源生產和供應、建筑維護、交通、建筑材料、工程物理、水利工程、水利經濟、水利供應、廢水管理、垃圾處理、基礎設施/設備管理、后勤、環境工程/環保/環境控制、建筑物科技。每個研究領域又可再度分為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重點,例如,“能源生產和供應”這一研究領域包括13個研究方向和重點:電力供應、物質性和能源型生物能源利用、風力發電設備、核反應器技術、熱能設備、太陽能設備、取暖技術、中央供暖站、燃料電池、光電、沼氣使用、對廢物的能源利用、天然氣供應系統和天然氣儲存設備[13]。通過這種跨學科的能力中心,應用科學大學將自己打造成一個針對工業企業界和社會管理部門的服務型企業,并開始像企業宣傳自己的產品一樣宣傳自己的服務能力,有不少學校設立了專門的知識和科技轉化有限責任公司,推動學校與經濟界的合作。政府也通過不同的資助項目或政策推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不同參與主體形成了一種相互促進的局面。教師與企業的聯系與合作為學生的實習和畢業設計帶來了便利,而從學生的實習、學期項目和畢業設計中,往往會衍生出進一步的校企合作項目。校企合作不僅有助于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且為畢業生就業創造了便利條件。
七、政府與評估機構平等對待不同類型的高校,尊重高校的辦學特色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之所以能夠保持自己的辦學特色,一方面得益于德國政府“不同但是等值”的分類辦學原則,另一方面也與德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與保障機制有關。德國政府從設立應用科學大學之初,便確立了要將應用科學大學辦成不同于傳統的綜合性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的宗旨。在博洛尼亞進程開始之后,德國文教部長聯席會議(KMK)出臺了相關的文件,規定應用科學大學頒發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與綜合性大學頒發的同類學位完全等值,要求高校在招生時以及政府機關在招聘時平等對待應用科學大學的畢業生。德國的高等教育評估和認證機構在評估和認證時不用綜合性大學的標準來衡量應用科學大學,而是尊重高等教育機構自己所確立的辦學目標,重點考察其教學安排和組織是否能夠實現自己確立的辦學目標。此外,作為外部評估的一個重要形式,德國最富影響力的高校排名機構——德國高校發展中心(CHE)在排名中不僅明確將綜合性大學和應用科學大學區分開來,而且拒絕進行高校與高校之間的整體對比和排名,而是對各個專業學科進行多維度(課程、輔導、辦學條件、聲望等)的評估,將被評估的專業學科歸入上、中、下三個等級[14]。德國高校發展中心的排名方法充分照顧到了德國高校均質性的特征,避免因排序將細微的差異人為放大。政府管理和評估的這種導向保證了德國高校可以堅持自己的辦學定位,有效地避免了出現千校一面的情況。
八、結語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從成立之初便旨在發展成一種有別于傳統的綜合性大學的新型高等教育機構,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正是在這一辦學思想的指導下,應用科學大學才沒有因為盲目模仿綜合性大學而淪落為二流的綜合性大學,而是成功地發展成為一種與綜合性大學“不同但是等值”的高等教育機構。它不僅明確地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而且從招生、師資隊伍建設、專業設置、教學、科研和校企合作等環節入手切實保證了這一人才培養目標最終能夠得以實現。應用科學大學的學生在入學前便已積累了所學領域初步的實踐經驗,入學后在兼具理論造詣和實踐經驗的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科學知識和方法的系統性學習,經過實習、實踐學期、在企業中完成畢業設計等一系列實踐教學環節,逐步成長為符合就業市場需要、能夠獨立應用科學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或從事應用性科研與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方面的上述經驗值得我國高校,特別是行業特色型大學以及高職院校參考。
注釋:
①行政類高等專業學院(Verwaltungshochschulen)負責培養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未來的高級公務員。
②Statistisches Bundesamt. Bildung und Kultur. Schnellmeldungsergebnisse der Hochschulstatistik zu Studierenden und Studienanf?nger/-innen [R]. Wiesbaden: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2010:3.
③專科高中(Fachoberschule)學制一般為兩年(其中一年為專業實踐教育),主要接收實科中學的畢業生,已經參加過雙元制職業培訓的實科中學畢業生可以免去一年的專業實踐教育。
④憑“普通高校入學資格”可以申請在德國任何一所高校的任何一個專業學習。
⑤憑“綁定專業的高校入學資格”可以申請在所有高校中的特定專業(如物理學)中學習,適合偏科的特長生選擇。
⑥受教育部直屬高教司的委托,本文作者2010年在德國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實地考察和調研,參觀了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應用科學大學,訪談了14所應用科學大學的校長、副校長或新聞發言人。本文未標明其他出處的信息來自于訪談。
參考文獻:
[1][2][4]BMBF (Hrsg.). Die Fachhochschulen in Deutschland[R]. Bonn: BMBF, 2004:16,11,10.
[3]HWR. Daten und Fakten [EB/OL]. http://www.hwr-berlin.de/hwr-berlin/portrait/daten-fakten/,2012-10-17.
[5]KMK (Hrsg.). 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10/2011[R]. Bonn:KMK,2010:145.
[6]Fachhochschule K?觟ln. Studieng?覿nge der Fakult?覿t für Angewandte Sozialwissenschaften[EB/OL]. http://www.f01.fh-koeln.de/studium/studiengaenge/, 2012-09-04.
[7]Astrid Rehorek. Campus Leverkusen der Fachhochschule K?觟ln[EB/OL]. http://www1.fh-koeln.de/imperia/md/content/www_ f11/studium/camplev_studiengangsvorstellungen_20100129.pdf, 2012-09-04.
[8]孫進.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的辦學特色——類型特色和院校特色分析[J]. 比較教育研究,2011(10):67.
[9]BMBF(Hrsg.). Forschung an Fachhochschulen. Brücken zwischen Wissenschaft und Wirtschaft[R]. Bonn, Berlin: BMBF, 2006:6.
[10]BMBF (Hrsg.). Angewandte Forschung an Fachhochschulen im Verbund mit der Wirtschaft (FH3)[R]. Bonn: BMBF, 2008:1.
[11]Wissenschaftsrat. Empfehlungen zur Rolle der Fachhochschulen im Hochschulsystem[R]. K?觟ln:WR, 2010:124.
[12]BMBF (Hrsg.). Forschungslandkarte Fachhochschulen. Potenzialstudie. Bonn, Berlin: BMBF, 2004:V.
[13]FH Münster. Kompetenzfelder[EB/OL]. https://www.fh-muenster.de/forschung/kompetenzfelder/kompetenzfelder.php?p=2,2012-10-26.
[14]CHE-Ranking. Methodik[EB/OL]. http://www.che-ranking.de/cms/?getObject=64getLang=de,2012-10-26.
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