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招聘作為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通過介紹哈佛大學教授招聘制度的原則、職務要求、招聘過程等,以期初步了解美國研究型大學教授招聘,并對我國研究型大學教師聘任制改革提出建議。
關鍵詞:美國;研究型大學;終身制教授;招聘制度
兼顧公平和效率的教師招聘制度能夠為高校引入高水平、高質量的人才,從而更好地實現高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職能。但目前我國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仍然偏向于“人事管理”的性質,缺少科學管理理論的指導,教師招聘存在程序不完善等方面的不足,會導致學術“近親繁殖”等不良后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其教授招聘制度值得我們探討與借鑒。
近年來,在我國高校廣泛興起的教師聘任制改革對教師招聘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都希望在借鑒國外大學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相對完善并適用于我國高校的教師聘任制度體系。作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研究型大學,哈佛大學以其人性化的管理和極具競爭力的薪資聘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術人才,其教授招聘制度值得我們探討與借鑒。
一、哈佛大學教授招聘制度概述
(一)崗位性質
哈佛大學的教授有終身制與非終身制之分,所謂終身制,實質上是代表一種雇傭關系和合同關系,獲得終身教職的教授將一直在學校工作直到退休,除非觸犯法律或道德墮落,否則學校不能單方面終止其終身制任期。終身制教授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并以科研為主,但如果不能獲得科研經費,終身職位也不能帶來工作上的安全感與滿足感。但是相對于非終身制教授,終身制教授在薪資收入、社會保障、學術權力和參與治校等方面享有更多權利。
(二)招聘原則
美國是法制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所以大學在進行教師招聘時非常注意避免違反相關法律,如涉及種族歧視、權利平等的法規等。哈佛大學明確規定,教師招聘必須遵循《平權法》(Affirmative Action)原則,“任何以種族、膚色、性別、性別取向、性別身份、宗教、年齡、國別、政治信仰、服役經驗或者殘疾等為理由而拒絕應聘者的歧視行為都是與哈佛大學的招聘原則與政策相違背的”。[1]
另一方面,哈佛大學也要求從更廣的范圍多樣化地甄選優秀人才,并為每一位應聘者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例如,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強調的人力資源價值和理念是:公平、保密、多樣化、開放、誠懇、尊重、適時的交流、基于信任與專業的合作、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哈佛大學在招聘終身制教授時,一般是在世界各地甄選學術上已獲得顯著成就的教授,較少采用本校副教授直接晉升的方式,所以哈佛大學的許多教師迫于嚴格的晉升要求而轉投其他學校,任職幾年成為教授后,哈佛大學又出于加強學術交流的考慮,再重新將其聘請回來。
同樣,對于哈佛大學應屆畢業生,學校一般也不將其留校任教,如果哪位畢業生想要留校獲得終身教職,也一定要遵從學校的職稱晉升規定,從助教開始做起,先去其他學校或部門奮斗數年,符合招聘條件時再與其他應聘者同等應聘。學校在選聘過程中沒有親疏遠近之分,只注重真才實學。
(三)職務要求
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教授聘任標準都以學術為重,哈佛大學也不例外。
哈佛大學認為,盡管給本科生上課是教授的重要職責和大學的優良傳統,有利于提高其對學校的認同和忠誠度,但還是把他們的科學研究、創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哈佛大學原校長科南特就曾明確地指出:“學術價值是遴選教師最重要的標準,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唯一的標準。聘用教師必須看他是否具有學術創造力和學術造詣。如果一位教師沒有學術才能和潛力,即使他有高尚的情操,品行端正,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那也沒有資格在哈佛大學任教。”[2]
哈佛大學要求任職的終身制教授必須在研究工作中表現出色、教學過硬、服務到位,既注重他們的工作能力,又注重他們的個人素質和品德。具體職務要求為:獲得名牌大學博士學位是最基本條件;教學方面需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能夠進行生動、個性化的講解;科研方面需有顯著成果,在專業高水平期刊上發表過一定數量的文章,在本學科領域內具有國內和國際影響力。除此以外,他們還必須具有領導研究的能力,并承諾不斷進行學術創新。
二、招聘程序
(一)確定需求,制定招聘計劃
當有教授退休或轉去他處任職,或需增加教師崗位時,院系管理者便提出職位名額申請,在申請書中注明具體的職位介紹及要求。例如,該職位在學科領域內的作用及應聘者需具備的專業背景等,然后經學術委員會論證,取得所在學院和大學兩級行政機構的推薦后上報校董事會。在符合財政預算的情況下,校董事會一般會尊重學校行政機構的推薦,同意各學系職位名額的申請。學校人力資源部門將通過的職位申請匯總后便向各學院、學系下達年度師資補充計劃,由各院系自己組織招聘工作。
(二)發布招聘信息
哈佛大學主要通過3種渠道發布招聘信息:
第一種是紙質媒體,哈佛大學在具有全國甚至國際影響力的報紙、期刊上刊登職位信息,如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周刊之一《高等教育紀事報》上刊登哈佛大學的職位信息;第二種是學科渠道,主要通過本學科會議和內部流通刊物進行招聘宣傳;第三種是網絡渠道,哈佛大學會在學校網站的招聘頁面和校刊上發布信息,同時也會將招聘信息刊登到國家級教育類招聘網站或招聘頁面上,如高等教育招聘聯盟(Higher Education Recruitment Consortium)、國家學術研究理事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等網站的招聘頁面。
哈佛大學在學院網頁上發布的招聘信息,一般都包含了應聘者所需的教育背景、技術才能、研究經驗、崗位責任、申請終止日期、任命開始日期、工資額度等內容,同時對各招聘崗位的工作職責以及具體的工作內容也給予了詳細介紹,海外人才招聘信息中還會說明給予應聘者的差旅補貼問題。[3]
與招聘相關的信息也較為全面地公布在哈佛大學的招聘網站上,例如職位尋找、簡歷投遞說明、工資福利、失業、傷殘、醫療保險、休假、退休的詳細規定等,其中有關薪資部分的說明中分別列出了64個崗位級別的收入情況,除此還包括對工作和生活在哈佛大學所享有的資源和相關的專業發展促進計劃的介紹等。[4]
(三)收集簡歷
哈佛大學的網站上有簡歷模板供下載,具體包括個人基本信息、應聘職位、期望工作的性質和地點、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等,另外還附有一份簡短的問卷和確認所填內容屬實的承諾書。
哈佛大學人力資源部門可接收電子簡歷,同時鼓勵應聘者按照招聘信息上的要求將紙質簡歷和相關材料郵寄到學院辦公室或者學院的學術委員會,應聘者提供的證明材料必須全面、真實。例如,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要求應聘者除了提供統一格式的簡歷外,還需提供翔實的自我介紹、有關研究和教學興趣的描述、3份工作計劃或項目設計、3名以上能夠提供參考意見的推薦人姓名以及有關研究成果的證明材料。
(四)審核材料,招聘甄選
哈佛大學各學院都有常設學術委員會,在招聘時由院長成立臨時的、獨立的招聘委員會,一般由1名主席和3~5名成員組成,他們來自需招聘教師的院系,均是富有教學和科研經驗的資深教授。根據相關規定,有時招聘委員會必須有校外教師參加,成員中不能有系主任、院長和校長。
哈佛大學人力資源部門規定,招聘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協調、安排招聘的全過程,同時也要求委員會成員遵循招聘原則,其中包括在面試中不得詢問諸如性別、種族、出生地、配偶等的問題,這些都體現了對“肯定性行動”的遵守。學院招聘委員會雖然不能最終決定人選,但其意見卻非常重要,一般都會被教務副校長和董事會采納,這也反映了哈佛大學對教授治校傳統的尊重。
招聘的具體程序如下:
第一,學院招聘委員首先會對應聘者的材料進行篩選和審查,然后與較為合適的應聘者進行聯系和溝通,以便了解情況,確定初選名單。
第二,通過初選的應聘者要經歷面試、試講以及與學院的管理者、師生進行接觸等環節。招聘委員會據此對其學術影響力、研究成果、教學能力、創新精神、協作精神等方面進行綜合投票打分,然后征詢同行專家意見,確定第二輪名單,并遞交系主任讓其簽署意見。之后他們向院長提交完整的報告,闡述招聘委員會和系主任的評審結果。
第三,院長對招聘委員會的招聘結果進行審查,查看是否存在違規操作和需要補充的地方。與此同時,學院評審委員會對系部推薦的應聘人員進行討論表決,并將表決結果書面告知院長,院長簽署考評結果,將自己的意見及學院評審委員會的評審結果上報學校教務副校長。
第四,教務副校長將候選人員的材料發至校級評審委員會,由其進行投票表決。表決結果書面告知教務副校長,教務副校長簽署考評結果,然后將自己的意見及學校評審委員會的評審結果上報校董事會, 由他們做出最終決定, 如有必要還可舉行聽證會。
(五)簽訂合同
哈佛大學終身制教授的合同較其他教學人員更為復雜,受聘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出各種要求。例如申請一定額度的遷居費等。學校一般都會予以滿足,并將合法與合理的部分寫入書面合同,但前提是經過校董事會的批準。
具體來講,合同內容主要包含職務、就職日期、工作量、薪資報酬、履行職責、辭職的法律程序以及學校提供的科研設施、科研啟動資金、學習培訓機會等內容[5],嚴謹而詳細,除此以外還包括相關的州法律法規以及合同簽署時校董事會采用的規章制度等條款。
被聘任的教授拿到書面合同后,要在規定時間內做出是否接受合同的決定。若接受,招聘過程就此結束;若不接受,校董事會將與候選名單中的其他應聘者聯系并洽談合同事項。以此類推,直到找到合適的人選接受合同并確定入職。
三、對我國高校教師聘任制改革的啟示與建議
(一)確保招聘的公正性
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美國研究型大學一般都設置專門的招聘委員會為招聘服務,同時院級和校級評審委員會也積極發揮評審作用,它們在學校的保障制度下獨立運作,奉行學術至上的宗旨,不受諸如院長或校長的行政干預。此外,應聘者在應聘過程中需提供3名以上的推薦者,這進一步確保了招聘的公正性。
當前,我國研究型大學借鑒了國外大學的經驗,并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對教師聘任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行政權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但在甄選工作中,行政越權現象依然存在。因此,高校可在進行教師招聘時依據校情恰當界定黨政負責人的權力分量,并將其制度化,以避免行政權力對招聘工作的過度影響,同時也可要求應聘者提供附有推薦者簽名的推薦書,并通過建立健全相關的監督、懲罰機制,最大限度地保障招聘的公正性。
(二)招聘過程應力求公開
哈佛大學在招聘時十分注重公開性,他們會面向全美國甚至全世界公開招聘優秀人才。相比之下,我國研究型大學教師招聘的公開程度偏低,較少能夠聘任到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教授,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高校刊載招聘信息的渠道不夠廣泛,招聘信息也相對簡單,對有關崗位的職責要求、聘期目標、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等內容往往沒有明確的表述;另一方面,我國高校的國際知名度相對不高。這種公開性的相對缺失也間接成為國內高校教師流動性較低的潛在原因,一定程度上為學術的“近親繁殖”提供了程序上的溫床。
為了更好地提高招聘的公開程度,我國政府層面應當給予高校適當的政策支持和宣傳,營造一個開放的大環境。同時高校層面也應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明確招聘職位并附以詳細介紹,并樹立尊重人才選擇的理念,既不勉強留人也不亂挖“墻腳”。
(三)招聘方式應彰顯公平
哈佛大學堅持公平的招聘方式,這不僅體現了“反歧視”的招聘原則,也彰顯了對“多樣化”招聘理念的青睞,大學能夠組合不同學科背景、學術派系、學歷層次、年齡階段的教授成立一個個學術團體,“不拘一格”地進行甄選,一方面可以避免學術“近親繁殖”,促進學術交流和學術繁榮;另一方面,可以為大學的健康運作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更好地促進大學的可持續發展。
相比之下,我國研究型大學在進行招聘時,雖然注重對招聘者能力的考察,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任人唯親”的現象,導致優秀應聘人才流失,長此以往,不但擾亂了大學招聘氛圍,而且禁錮了學校的學術自由發展。要打破這種學術“近親繁殖”的局面,高校首先要轉變招聘理念,堅持“任人唯能”;其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不招聘本校應屆畢業生留校任教,至少應讓其先去其他學校或部門工作一段時間,經考核通過后再考慮聘用其任教,同時可結合招聘的公開原則,積極吸收外部人才,保證招聘的公平性。
(四)綜合考察,客觀評價
教師招聘是哈佛大學人力資源管理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因此學校提供充足的費用以保障招聘質量,但有時因找不到最合適人選,不惜重新組織一輪招聘活動,如此導致招聘過程往往持續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程序的過于繁雜難免導致效率低下。
在對應聘者進行能力考查、評審時,創新能力和與團隊合作能力是哈佛大學招聘的重要條件,不具備這方面條件與潛力的應聘者,即使個人能力非常突出,哈佛大學也要認真斟酌是否錄用,因為從事學術研究的教授不僅要德才兼備,個人素質過硬,更重要的是還要帶領更多的學術人才共同參與研究,并不斷進行學術創新。
我國研究型大學可選擇性地借鑒哈佛大學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和經驗,嚴把招聘質量關,多角度、多次對應聘者做出客觀評價,綜合考慮各評價結果;而對于應聘者的創新、合作精神,我國高校應給予更多地關注,可采用心理學領域較為科學的“人才測評”手段對應聘者的個人素質進行綜合考察,正確認識其科研潛力和創新能力;此外,我國高校也應結合學校、院系的實情,在適當公平的前提下控制成本,保證效率。
(五)突出招聘的靈活性與人性化
哈佛大學的招聘制度不僅嚴格、規范,而且不乏靈活性。例如學校在與應聘者簽訂聘用合同時,可在一定范圍內滿足眾多個人需求,這不僅體現了學校對教授地位的尊重,并且從更深層次上講,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術自由。
這種人性化的招聘制度值得我國研究型大學學習借鑒,建議院系在進行面試和合同簽訂時,征詢應聘者對工作崗位的要求和意見,盡量做到以人為本,加強招聘雙方的互動性,進而提高招聘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Harvard. Harvard Non-Discrimination Policy[EB/OL].http://www.employment.harvard.edu,2010-09-27.
[2]付八軍.論大學教師的社會職責[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3.
[3]ASPIRE: Harvard’s Recruitment Management System[EB/OL].https://sjobs.brassring.com/1033/ASP/ TG/cim_home.asp?partnerid=25240siteid=5341,2011-02-16.
[4]Harvard. Job Postings [EB/OL].http://jobs.harvard.edu/jobs/search_req, 2010-11-28.
[5]Harvard. Benefits[EB/OL].http://employment.harvard.edu/benefits/,2011-07-26.
編輯:張力瑋